地方研究 | 李华胤 徐肖雨:组织到湾: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基于麻城市共青团组织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敏于把握青年脉搏,依据青年工作生活方式新变化新特点,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基层共青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青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促进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是推动基层共青团组织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基层共青团组织面临着基层团组织体系不完善、联系动员青年群体的制度不健全、融入基层治理时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鉴于此,团麻城市委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通过党建引领纵向组织到底、横向服务到边的体系化改革,推动基层共青团组织联系广大青年,全面融入基层治理,为深化基层共青团组织改革提供了麻城经验。

基于此,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团队于今年7月前往麻城市及其所辖的9个乡镇(街道)进行深入调研,撰写完成调查报告,供省领导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组织下沉: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做法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麻城市共青团面对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新变化,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纵向到湾组织,完善团委治理体系

按照“纵向到底”原则,麻城市全市基层团组织应建尽建,实现了村级团组织全覆盖,将基层团组织纵向延伸至湾组。一是建立“村——组——湾”三级团组织体系,完善团委治理体系。以党建推动团建,张家墩村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构建“村团支部——村民小组团小组——湾落团员青年”的三级纵向组织体系。并选出本村有责任心、群众认可度较高的4名青年团小组长,组织村里的团员与非团员青年参与村庄治理。二是划分最小团单元,健全团组织架构。西埠冲村按照地域就近、便于管理及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在村内以片区为单位,优化团组织体系,以区域化、最小单元选出11名青年小组长,覆盖到11个村民小组,16个湾。三是按就近原则选出青年团小组长。张家墩村按照就近原则选出责任心强,有奉献意识的青年担任团小组长,带动村里团员和青年参与村庄治理。青年团小组长以日常联系在村青年、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矛盾调解、组织党课学习为主要职能,组织、联系和服务青年。

图1 村级共青团组织架构图

(二)活用日常生活空间,创设主体治理阵地

麻城市团组织创新活动工作地点,打造生产、生活、治理相结合的活动空间,带动更多青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一是依托屋场生活空间,打造议事协商空间。为了夯实工作阵地,张家墩村以中心湾为落点,灵活设置议事空间,以满足团员青年就近活动需求。团员青年可根据自身时间、就近原则以及群众需要选择在村委会、党员小组会议室或者到青年团员家里进行议事协商活动。二是创建共享空间,实现多功能整合。张家墩村建设东篱馆,依托共享书屋建立共青团组织活动阵地,打造集合“团青联盟、四点半课堂、妇女儿童之家、职工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一体的活动共享空间,并将志愿服务、学习生活、矛盾调节等功能整合,发挥基层共青团组织多功能治理能力。

图2 青年议事会工作流程图

(三)搭建村团联动机制,激发共同治理责任

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创新村团联动机制,形成共同治理局面,是基层团组织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的关键。一是建立“共青团 社会组织”合作机制。张家墩村组建“湾组长 党员 五会一队骨干 中心户 N名志愿者”治理队伍,吸引青年志愿者融入基层治理。西埠冲村积极开展“灵秀龟山,青力缔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3年暑期,该村先后组织15名本村大学生参与该活动。主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防溺水宣传、关心留守儿童,帮助孩子辅导作业和走访留守老人等活动。二是创设“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麻城市多层级团组织联动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为团组织融入基层治理提供保障。首先是市镇联动。团市委将青年发展互助团、青年社会组织或团体(包括志愿者协会、青创协会)的优质资源和服务送至村(社区)。麻城市共青团积极和村、镇团组织对接,开展“希望家园”“学雷锋精神”“情暖童心”等活动。其次是镇村联动。麻城市各乡镇团委强化对村(社区)青年突击队的组织领导、活动指导与引领服务;镇村之间加强互动协助与资源共享。

(四)引入积分激励制度,增强青年参与动能

麻城市共青团将积分制融入基层治理,将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全体村民都纳入积分制管理,联合群众共同商议拟定积分管理细则,通过积分评比进行奖励,以此增强青年参与动能。一是建立量化积分制助推青年参与。张家墩村采取量化积分制,对青年参与村庄治理具体事项进行量化积分,积分增减主要依据爱党爱国、产业发展、遵纪守法、公益美德、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等内容和负面清单,形成公开化、标准化的量化指标体系。二是建立积分激励平台增强参与治理动力。张家墩村建设“积分超市”“积分银行”等服务兑换平台,通过以积分兑换奖品、评选荣誉称号、优先享受贴息贷款、项目扶持政策等方式鼓励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提高了青年参与乡村治理意识。三是以积分动态管理促进参与治理长效。张家墩村按照“积分季度兑换、年终积分清零”的要求,即时更新积分数额,让积分制真正发挥作用,带动更多青年群体参与公共事务。

二、提治增效: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成效

麻城市共青团通过组织到湾、共享活动空间、探索村团联动机制、引入积分激励制度等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化方式有效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中,增强了基层治理效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

(一)在完善自治单元内的团组织建设中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

通过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将共青团下沉到湾组,打通了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是扩大团组织有效覆盖面,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单元。西埠冲村构建“村——组——湾”三级纵向组织体系,扩大了团组织有效覆盖面。西埠冲村将全村青年团员都纳入团组织中,在11个村民小组中选出11名青年小组长,在16个湾中选出16名青年代表。根据湾大小,每名青年小组长负责的青年人数不同,大湾有30~40名青年,一般湾有20~30名青年,小湾有15~20名青年,有的湾不足10名青年。二是创新组织动员方式,提升了基层治理效力。麻城市共青团构建塔式微信群组,组建志愿服务等网上青年社群。其中微信群组覆盖青年4.8万余人,微信公众号粉丝18429人,实现网上青年社群全域覆盖和分层动员;网上青年社群36个,能通过网上群组迅速联系动员各行业青年200余名。张家墩村线上通过微信群、电话,线下通过上门走访、入户宣传等动员青年参与村庄治理,动员青年参与率达95%左右。

(二)提高了团组织的服务精准供给能力,强化了基层治理效能

以青年为中心,时刻关注青年所关心的问题,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精准服务能力,强化了基层治理效能。一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基层治理动能。麻城市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一年累计开展交通劝导、疫情防控、义务植树、关爱老人、学雷锋、“周末大清河”等志愿服务活动320余次。团市委开展“情暖童心”志愿服务项目,自2020年开展至今,该项目总计覆盖3000余名留守儿童。自龟山镇“灵秀龟山,青力缔造”共同缔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已经有106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报名参加。二是提供就业创业帮扶,激活基层治理动力。麻城市共青团落实“2022年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申报”,完成“青创贷”放款120万元,助力青年创新创业。并根据青年的就业需求,为其提供实习就业平台。2023年暑期,共有10~20名大学生报名实习岗位,已到岗3名。三是提供联谊交友平台,活跃治理主体。麻城市共青团为解决青年群体婚恋交友困难,活跃基层团组织,打造“青春有约 智汇麻城”联谊交友项目,在线下覆盖麻城市区,2022年至今累计开展联谊交友活动3场,共600余人次参与。

(三)提升了团组织合作治理效力,创出了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是团组织上下联动形成了合作治理机制。麻城市共青团与村级团组织、镇团委对接,推动“青年服务大篷车”进湾组,引导青年参与基层治理。2023年以来,共开展体育课堂、手工DIY、爱心义剪等活动56次。团市委与镇、村团组织对接,开展“情暖童心”活动,每次覆盖留守儿童200多人。自2020年开展至今,该项目总计覆盖3000余名留守儿童。二是“团组织 社会组织”横向联动促成了基层治理合力。麻城市共青团与全市中学对接,在37所中学都建立了团校,建设率达100%,按照三会两制一课的团组织生活制度,定期会开展主题团课的学习。同时还与其他群团组织每年开展一次青年联席会议,青年到会率达99%,各个组织青年参与讨论涉及青年权益事宜。

三、联“青”共治: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的经验启示

麻城市共青团通过深化改革,将团组织下沉到湾组,充分发挥其凝聚、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基层治理作用,增强了基层共青团组织的组织力、服务力和治理效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对于推动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青年聚集单元建立组织阵地是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的基础

找准单元切入点是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的突破口。“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在青年聚集单元建立团组织站点,把组织的根基深扎最广大普通青年之中,不仅扩大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更能够减少团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空白,以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麻城市共青团通过党建带动团建,推动基层共青团改革纵深发展,将组织下沉到湾组,设立基层团组织,选出青年团小组长,活用屋场活动阵地,搭建村团联动机制,进一步延伸共青团工作触角至青年群体之间,激发青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动力,为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筑牢组织基础。

(二)健全团组织直接联系青年的制度机制是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法

团组织的青年群体的联系要日常化、固定化,就需要系列制度支撑。建立团组织直接联系青年的制度,推动团组织直接面向青年开展联系、服务、引导工作,是新形势下推进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密切团组织和青年群体关系的关键,充分发挥青年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麻城市共青团紧跟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新变化、新情况,通过纵向组织到湾,划分最小团单元,设立青年团小组长,由团小组长直接联系团员和青年,服务青年、动员团员青年参与基层治理,健全了团组织直接联系青年的制度。

(三)完善基层团组织体系是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的关键

组织是人的集合,只有建立功能完备的组织,将其覆盖到最接近青年群体的基层单元内,才能保障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实践。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根据新时代青年的新变化、新特点,探索基层团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完善基层团组织体系,助推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麻城市共青团坚持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的原则,将团组织纵向延伸至湾组,建立“村——组——湾”三级组织架构,划分最小团单元,扩大了团组织有效覆盖面,完善了基层团组织体系,是实现共青团融入基层治理关键。


执笔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李华胤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徐肖雨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