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 | 李华胤 江景妍:如何激励群众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 ——基于松滋市“以奖代补”运行机制的调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的活力与积极性,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基层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群众参与程度不够、项目建后无人管护等困境,导致项目质效不高、资源整合不足、群众责任意识淡薄。鉴于此,松滋市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运用“五共”理念鼓励群众全过程参与项目建管过程,精准回应项目建设诉求,汇聚群众“共同力量”,塑造群众“共同精神”,将群众主体融入基层治理,为推进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参考的松滋经验。

基于此,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徐勇教授团队于今年11月前往松滋市及其所辖的7个乡镇(街道)进行深入调研,撰写完成调查报告,供省领导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以奖代补:激励群众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为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活村庄内生动力,松滋市以竞争立项的方式鼓励开展项目建设,动员群众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提升项目的建管效能。

(一)以群众参与项目决策,整合治理主体意见

松滋市通过开会征集项目诉求,并按照“时间优先、资金优先、程序优先、群众参与程度优先”的原则统合群众意见。一是筑牢“户主会谈”阵地,征集村情民意。打造星月议事厅、滴水广场等议事阵地,每月定期召开群众会、湾子会、户主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等会议,集中搜集群众诉求,宣讲项目奖补政策,保障群众知情权。二是依托“自治组织”参与,达成项目共识。以村党支部牵头,小组长、五老理事会、共同缔造理事会、共管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成员合力宣传,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并对群众做思想工作,形成统一意见。三是创设“优先筛选”机制,逐级申报项目。以“四方筹资到位、群众参与度高、聚焦民众诉求、班子战斗力强”的竞选标准,同时兼顾平衡性,对个别发展滞后的村庄进行重点帮扶。在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体活动四类项目中,优先考虑农业生产类项目。

图1 “以奖代补”机制流程图

(二)以群众参与项目建设,打通多种治理渠道

松滋市创设群众治理平台,凝聚主体力量,鼓励群众“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有效实现“众人来出资”。一是汇集专业力量,在村工匠出智。各村除了成立项目库,保证村庄“有项目可做”,另外还成立专家库和人才库,保证项目“有专业人来做”与“有专家指导做”。二是吸纳社会投资,致富能人出资。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有利于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在沙道观镇车路口村8组,一位从事医疗口罩生产的企业家出资20万,一位退休老干部出资1.2万,为组内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三是对标项目所需,受益村民出力。除了投入专业技术和资金,大部分村民以共建出资、以劳折资两种方式参与项目建设。普通村民有的无偿出工4~5天,有的出数天水电、若干桂花树、柚子树等,另外项目涉及家门口土地的农户也会自愿无偿让出部分土地。

(三)以群众参与项目管理,创设跟踪治理机制

松滋市各村庄动员群众跟踪项目建设过程,以全方位监督机制落实监管到位。一是专设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形成定期跟踪。对于村内的小型项目建设,各村专门成立共管理事会、监督小组等,监督小组成员均由为人正直、敢于仗义执言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他们定期查看项目实施情况,并按时填写监理日志。二是成立群众巡查抽查小组,形成随机跟踪。村内成立巡查小组不定期查看项目实施情况,受益群众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积极监督项目施工过程。沙道观镇车路口村小型项目建设理事会成员许元甲指出,“修路时,附近的老百姓有时候看两三个小时,这对施工方是一种无形的监督压力,防止他们偷工减料。”

(四)以群众参与评估验收,完善治理责任制度

松滋市在项目建成后,按照“谁受益、谁养护”的要求,制定管护制度,落实责任到人。一是民主签字表决,保证评估到位。若干群众代表参与村级初步验收,对方案实施、施工过程、项目效益等内容,按照30%、40%、40%的比例进行现场打分,并填写评议表。2023年沙道观镇车路口村8、9组5月完工的产业连接道路硬化项目,有10人参与评议,项目建设满意率高达100%。二是制定管护制度,保证责任到人。村级组织以清单形式明确管护内容、管护方式、管护标准等,建立管护公示牌。同时采取“门前三包”、公益性岗位、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引导受益农户通过认领等方式参与管护,明确项目管护责任人,签订项目管护合同。

(五)以群众共享项目成果,健全治理激励机制

松滋市从个体投入、个人责任、积分奖励等方面入手,形成长效激励。一是以积分激励激发群众管护动力。“以奖代补”政策鼓励群众广泛参与项目管护,健全“以参与换奖励,以积分促治理”的利益导向激励机制,开展项目建设成效评比,以加强共建成果的维护和管理。二是以成果保护激发群众管护责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项目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全过程,项目建设投入群众劳动,增强了群众的责任感、认同感、归属感,同时受益群众项目诉求的有效满足,激发了其内生性管护动力,有利于实现持续性、长效性的维护。

图2 群众“全过程参与”流程图

二、项目动员:激励群众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展现

松滋市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以项目下乡动员群众无偿出地、出力、出资,通过打通参与渠道、激发参与动力、鼓励全程参与,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夯实了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

(一)拓宽多元参与渠道,注入了基层治理活力

松滋市全方位动员村庄力量,汇聚组织干部、工匠能人、受益村民等主体合力参与。一是动员履责干部,畅通了组织化的参与渠道。由村委会提名推荐,村民民主选举相关组织干部,各村专门成立共同缔造理事会、共管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组织,成员多为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明确干部责任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二是动员能工巧匠,畅通了专业化的参与渠道。通过政府奖补撬动市场主体投资、乡贤能人出资、农户出工出力。沙道观镇车路口村汇集瓦工、木工、拖拉机手、厨师等96名人才,并聘请21名乡贤、专家等担任项目建设顾问。三是动员在场群众,畅通了日常化的参与渠道。涴市镇采穴垸村通过召开群众会、湾子会、户主会等商议项目申报,村民同意率高达95%,知晓率有95%。2023年,涴市镇17个村子中有6村申报以奖代补项目,乡镇初审、市财政局复核筛选出了3个项目。

(二)激活持续参与动力,撬动了基层治理资源

松滋市以竞争立项方式开展以奖代补活动,动员群众出资出力,激活了在村的人力资源与资金资源。一是以受益群众为主,扩充了治理主体。群众巡查抽查小组通过民主推荐或支部选派方式,在小组长、党员中心户、理事会、专技能人、受益农户中产生。村里针对项目建设设置举报电话、举报箱,并专设由3至5人组成巡查抽查小组。二是以管护制度为准,明确了治理责任。共管理事会根据“健全组织管、群众参与管、多方联动管”的基本要求,制定管护方案和办法,实现定人、定点、定酬、定责。同时充分发挥积分制、乡规民约、红黑榜、志愿者服务等作用。三是以项目良性循环,累积了治理资金。松滋市统筹整合资金3000万元,分批对270个农村小型农村项目进行“以奖代补”,并按“市级50%、乡镇20%、村级20%、村民10%”比例分别负担,最高奖补不超过10万元。2023年首批开展“以奖代补”项目50个,奖补资金归入村集体经济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后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创建全程参与机制,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松滋市走深走实群众路线,以项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动员群众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一是建设前,群众协商夯实了民意基础。沙道观镇车路口村秉持“项目诉求来自于民”的首要原则,通过召开户主会10余次,村干部与组长逐户上门宣传政策,收集群众意见20 余条,村“两委”及“专家库”专家集体商议、群众讨论,认真研究后形成项目决议。二是建设中,干群合力统筹了项目资源。按照“群众出资、村级筹资、镇级注资、市级奖补”的四级筹资渠道,干部和群众对标项目所需的资金和人力,合力给群众做工作,对于部分群众采取“群众动员群众”的方式,最后实现高达95%以上的群众参与率。三是建设后,群众负责加强了项目管护。根据“四不”考核约束原则,对于“资金筹措不到位、工程质量不达标、项目建设不真实、群众测评不满意”的项目,不纳入奖补范围。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检查、走访群众等方式,每季度开展一次考核检查,考核结果与管护责任人的管护资金相挂钩。

三、以奖促治:激励群众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的经验启示

松滋市立足于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声音,激活治理主体,维护群众利益,将项目建在群众身边,达到了群众自觉管护的效果,为夯实治理根基提供了有效经验。

(一)创新全过程参与机制是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过程的前提

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各环节夯实了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健全全过程参与机制,通过竞争立项申报项目,精准对接项目诉求,有效提高了治理效能。松滋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全过程,解决群众建设问题,提升群众的归属感,增强村(社区)凝聚力。

(二)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是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过程的关键动力

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互作用,助力于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长效激励机制的健全激发了群众持续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提升了村庄(社区)的向心力,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松滋市引入积分激励、资金激励、责任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打通群众多样化的参与渠道,凝聚群众力量,带动群众受益,直接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意识,并提升了个人管护的责任意识。

(三)落实责任到人制度是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过程的重要保障

管护制度的规范化和群众所属责任的明确化,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有效管理。管护制度的设立有助于保障项目后期管理的长效运行,培育群众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激活村庄(社区)的细胞活力。松滋市以小建设回应大诉求,以小投入策应大合唱,以小切口顺应大民生,贯彻群众路线,动员群众“共同参与”,管护群众“共同项目”,明确群众“共同责任”,塑造群众“共同精神”,深化了基层治理的根基。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