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乡村治理需要夯实基层基础,家庭作为乡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夯实乡村治理基层基础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个体主义的盛行,农村家庭离散化现象严重,使得群众与干部、家庭与村庄关系日趋紧张,不利于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湖北省竹溪县在基层治理实践过程中,依托“家建档案”这一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家庭这个“最小细胞”的重要作用,激发家庭单元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教化功能,让“家”作主,不仅增强了家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增加了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竹溪的“家建档案”是以家庭建设助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有益探索,对于其他地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一、竹溪推进家建档案的主要做法
“家建档案”是指由干部和群众共同参与记录和编写的家庭建设档案,内容涵盖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心愿、家庭建设、家庭荣誉、家庭变化等内容。通过创建家建档案,竹溪将家庭建设有机嵌入到乡村治理实践过程当中,实现了“小家庭”与“大治理”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一)家建档案,让家庭“聚”起来。
一是记录家庭大事记,留下印记不忘来路。在家建档案中详细记录新建房屋、修缮庭院、栏圈改造、环境整治,记录添丁之喜、升学之喜等生活印记。例如,丰溪镇戈边河村的一位欧姓村民在家建档案中记录道:“2016年新建两层住房400平方米,2020年购置冰柜一台,2021年修缮庭院、修花池、栏圈改造24平方米,2022年购买价值5000元农用电动三轮车一辆”。一件件家事,擦亮了家庭生活的原本底色,提升了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也唤醒了村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二是描绘家庭大变化,回溯变迁走好正路。一方面记录家庭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描绘家庭精神面貌大变化。通过今昔对比,激发了群众参与家庭建设的成就感,激励各个家庭成员持续努力。中峰镇同庆沟村的一位村民感慨:“翻看家建档案,不禁喜上心头,这十年以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土墙房都变成了现在的小洋房,我们以后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三是书写家庭之荣誉,传承家风开辟新路。定期组织各类家庭评比,并将“家庭荣誉”记入家建档案,以此增强家庭的荣誉感,让优良家风得以传承。例如,2022年中锋镇评选了“脱贫攻坚”“孝老爱亲”“爱岗敬业”3类“最美家庭”19户,家建档案让这些承载着最宝贵记忆的“家庭荣誉”成为“传家宝”,通过书写家庭荣誉,以实际行动固化家训格言。再如,同庆沟村的江家夫妇帮助村内企业抢收稻谷避免大额损失,村干部对其发放荣誉证书,并写进家建档案。对此,江家夫妇感到十分自豪,并表示经常会让后辈翻阅家建档案,让其牢记家庭荣誉,并教导后辈要积极为家争光。
(二)家建档案,让干群“熟”起来。
一是干群共建家庭档案。良善的干群关系是通过具体的事情逐步积累而成的。在创建家建档案过程中,乡村干部主动入户与群众广泛交流,了解村民家庭的基本情况,感受农户家庭氛围与特色。同时,鼓励乡村干部挖掘不同村民家庭的职业特点、文化特色等,帮助其凝练总结,打造“生漆之家”“油磨坊之家”“贡米之家”“贡茶之家”“勤劳致富之家”等各色家庭名片,不仅提高了村民家庭的凝聚力,也搭建了干群沟通的桥梁。二是干群共谋家庭产业。发展产业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创设家建档案为契机,乡村干部得以更加全面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和特点,并能根据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为村民谋划发展家庭产业的可能方向。在访谈中,同庆沟村的村民说道:“我们孩子都在上大学,闲置的土地较多,村干部建议我们把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进行集中的茶叶种植,我们不仅可以入股茶园获得分成,还能在非农忙时节采茶炒茶,把茶产业作为我们的家庭产业,感谢村干部的建议与帮助!”干群共谋家庭产业,不仅加强了干部对群众的了解,也提升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三是干群共解家庭难题。乡村发展必须全面关注乡村家庭的新变化、回应家庭的新需求、解决家庭的新问题。丰溪镇创新推行“五天工作法”,乡镇干部同村“两委”在每周二“民情走访日”集中入户,每人走访群众10户以上,了解群众家庭情况,帮助家庭共建家建档案,变“群众上门”为“干部入户”,村民向干部诉说自己家庭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意愿更强,以“群众说干部写”的方式,干群共谋共解家庭建设难题。例如,戈边河村的一位村民说道:“以前我们家酿的酒只售卖给附近的熟客,收入不多,现在村委会上门与我们沟通如何提高销量,帮助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售往全省、全国,成为真正的‘酿酒之家’”。
(三)家建档案,让村庄“联”起来。
一是引导村民表达家庭微心愿。竹溪县以家建档案为载体,畅通群众抒发需求的渠道,鼓励每个家庭在家建档案中记录家庭微心愿。一方面村干部引导村民自主将心愿表达出来,例如王家在家建档案中写下“希望今年过年儿子可以带女朋友回家”的心愿,李家的心愿是“希望孙女明年考上大学”;另一方面干部通过入户走访,了解群众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生活状况、反映诉求事项、急需解决问题等,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向群众提供“微心愿清单”建议,例如,中峰镇小南沟村的村干部建议王家大哥立下“利用村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心愿。二是将家庭微心愿纳入村庄整体规划。竹溪县各村在广泛了解各家庭微心愿的基础上,搭建“众人来商量”平台,通过院坝会、民意恳谈会等,征求群众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村庄规划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而将各家庭共同的心愿汇集成村庄的心愿,例如“修建一个篮球场”、“在文化广场安装路灯”、“安装智能监控”、“今年希望种植烤烟”等心愿就是戈边河村大多数村民的集体心愿。对于村民的集体心愿,按照“争取政策解决一批、解释说明一批、办理答复一批”的方式分批分类纳入村庄整体规划并依次解决。三是以村庄发展带动实现家庭微心愿。家庭与村庄是一个有机联合的整体,为将每个家庭的“美好心愿”变成“美好现实”,丰溪镇以打造“产业兴村”“民生安村”“生态靓村”为目标,多措并举为实现家庭微心愿提供保障。例如,丰溪镇村干部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及时筹建蜂蜜加工车间,借助易捷销售平台和消费扶贫平台,帮助农户销售蜂蜜5万多公斤,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蓄势添劲,帮助村民“实现了想要提升蜂蜜销量”的集体心愿。再如,各村每周五组织村干部、志愿者开展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10户以上,打造美丽乡村,村民家建档案中“希望村庄道路更加干净”的愿望得以实现。
二、竹溪推进家建档案的若干启示
竹溪县以创建家建档案为载体,不仅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竹溪创建家建档案的探索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了路径,对于其他地区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家建档案是助推家庭善治的有效抓手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具有生产功能、文化功能与治理功能。新时代发挥家庭的治理功能,就要找到有效抓手。家建档案作为记录家庭事迹、传承家庭记忆的重要载体,代表着家庭的记忆和对家庭成员共同经历的认同,是新时代提升家庭凝聚力、推进家庭善治的重要依托。当前,家庭责任弱化、家庭角色扭曲、家庭发展能力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家庭善治提出了严峻挑战。竹溪在推进家庭善治的探索中,以“家建档案”为抓手,实事求是地记录家庭大事记、家庭变化、家庭荣誉、家庭微心愿,各个家庭在翻阅家建档案中,不断强化对家庭的归属感,通过厚植优良家庭风习,为家庭持续发展嵌入内在精神力量。竹溪的实践表明,以家建档案作为载体,让家庭记忆留痕,让家庭文明传承,引导家庭承担其相应责任和使命,充分调动每个家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家庭的治理活力,进而将家庭治理效能转化为推动乡村良善治理的内在动力,进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二)家风建设是提升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乡土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熟人社会,相对城市而言,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各个家庭、各个村民互相交流更加频繁,也在村规民约潜移默化下树立了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随着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建立于亲缘、地缘之上的“熟人社会”被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时代浪潮冲淡,固化的乡土人际关系模式逐渐解构,乡土联系力量被削弱,乡土关系圈逐步缩小,熟人社会模式趋于瓦解,乡风文明认同感在长期剥离中渐渐被消磨。竹溪为每户家庭建立家建档案,丰富了各个家庭沟通交流的内容,使得各个家庭在闲暇时间共同交流家建档案中记录的家庭大变化、大事记与大荣誉,并比较各自家建档案中家庭荣誉、家庭心愿与家庭变化,以此激励自己的家庭向上向善发展,进而促进村庄民风优良。其实践表明,为提升乡风文明,就要激活家庭这个基本细胞的激励功能、凝聚功能与教化功能,引导各个家庭打破固步自封、以邻为壑的心态,推动每个家庭对家乡村庄产生归属感,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进而提升乡风文明。
(三)家村联结是重塑干群关系的重要路径
家庭与村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家村命运共同体”是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要路径。城乡流动引发的农民行为的个体化与农户家庭的离散化,导致干部与群众、家庭与村庄的关系割裂。村庄在不断发展,但家庭对村庄的发展规划及政策不知情。竹溪县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通过家建档案实事求是地记录政府的政策措施,记录家庭的贡献与得到的实惠。以家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理念引领,以“群众说、干部写”的方式,记录家庭心愿,将每个家庭的“美好心愿”汇集成村庄的“集体心愿”,最终通过家村合力,使“集体心愿”变成“美好现实”。这既凝聚了村庄的集体力量,又焕发了村庄治理的活力。竹溪的实践表明,为夯实乡村治理基层基础,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不仅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沟通渠道与机制:由干部向村民传达村庄发展的政策与规划;更需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家庭成员主动向村庄、向村干部反馈意见与难题。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意下达与自下而上的民意上达,以此增强家庭与村庄之间的有效互动,强化村民政治认同,改善干群关系。
(四)家庭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内追求和谐的家庭关系与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观追求的国家稳定价值理念相契合,千千万万家庭的文明,汇聚成国家的文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善治,为推进国家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竹溪县以家建档案为载体,一方面引导家庭凝练家建特色、记录家建变迁,在创建家建档案过程固化了家规家训,使得家庭不断向上向善发展,村民的政治认同感与信任感也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中不断加强,进而为推进国家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其实践表明,家庭文明具有传承性和接续性,为筑牢国家治理的基础,实现“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就要充分重视家庭这一最小单元的建设,要始终把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家庭建设的基础和底色,以家庭家教家规家风为重要抓手,建强治理主体、优化服务效能,充分挖掘、发挥每个家庭厚植文化、涵养道德、润泽心灵的德治作用,从而推动家庭与国家治理“相融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