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基于全国26省119村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党员能力建设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联系群众能力较强,但纠纷调解能力较弱;二是政治引领能力较强,但致富带动能力较弱;三是基础业务能力较强,但创新发展能力较弱。基于此,课题组建议从夯实组织架构、优化党员队伍、加强培训学习、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农村党员能力建设水平。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那么,当前农村党员能力建设状况如何?未来应如何持续提升农村党员能力?近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围绕“农村党员能力建设”主题,对全国26省119村1785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课题组对当前农村党组织建设状况进行了总体研判,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农村党员能力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联系群众能力较强,但化解纠纷能力较弱
联系群众、化解纠纷、维护稳定是坚持“两个确立”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党员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调查显示,在119个样本村庄中,有50.4%的受访村干部评价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比较强”,23.5%的受访村干部评价“非常强”,两者占比高达73.9%。进一步考察党员团结带动群众的能力,有52.9%的受访村干部表示党员在团结带动群众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有21.8%的村干部认为党员在团结带动群众方面的能力“比较强”,两者之和为74.7%。
与较强的联系群众能力相比,农村党员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略显不足。调查发现,在119个样本村庄中,认为党员具有“化解矛盾能力”的受访村干部占比仅为13.4%。对此,一位村支书表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力还是我们村干部,除非是有威望的老党员,年轻党员很少能调解好。”可见,农村党员联系群众、带动群众的能力普遍比较突出,但矛盾纠纷化解、维护村庄稳定的能力较弱。
(二)政治引领能力较强,但致富带动能力较弱
党员要充分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把牢思想阵地,站稳政治立场。调查显示,在119个样本村庄中,当问及“党员参与哪些工作最多”时,65.5%的受访村干部认为是“宣传党的理论、政策、路线”。其中,东部地区占比最高,达到71.1%;中部次之,占比达67.6%;西部地区相对最低,但占比依旧超过半数,为56.4%。对此,一位农民表示:“我的小组长(党员)对政策很熟悉,会经常给我们解读政策,方便我们了解国家大事,跟着政策走。”
为推动乡村振兴,要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调查显示,在调研的119个村庄样本中,仅有31.1%的受访村干部认为党员具有较强的致富带动能力。关于“党员发展集体经济能力”这一问题,38.7%的受访村干部表示党员能力“一般”,13.4%的受访村干部表示“比较弱”,7.6%的受访村干部表示“非常弱”,三者之和高达60.0%。由此可见,农村党员的政治引领能力普遍较强,但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
(三)基础工作能力较强,但创新发展能力弱
调查显示,72.3%的受访村干部表示党员在协助处理村庄基础事务方面的能力比较强。从区域对比来看,中部地区占比最高,占比高达75.7%;东部次之,占比为71.1%;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但占比依旧将近七成,高达70.2%。整体上,农村党员在处理基础事务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能力。
新时代对党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然而,农村党员应对新变化的革新能力并不突出。一方面,农村党员缺乏创新理念。在1785个农民样本中,当问及“党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工作”时,65.9%的农民表示“党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农村党员对新时代新技术、新事物不敏感,无法借助工具进行工作创新。调查显示,在654个党员样本中,53.9%的党员表示目前不会使用电脑,78.1%的党员不懂如何利用自媒体等现代技术工具助力村庄发展。其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占比分别为85.7%和72.2%。由此可知,党员在处理基础事务中能力突出,然而在创新意识、党员创新发展方面的能力亟需加强。
二、推进农村党员能力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夯实组织架构,增强农村党组织体系战斗力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落实“一肩挑”、村“两委”交叉任职、村委会向村党支部报告等一系列机制。建立组织领导架构,设置专项工作组,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强化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功能。持续深化“党建 ”工作体系,把加强党的建设同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民生实事等工作深度融合。二是党员下沉到户。深化网格党建,延伸党的组织链条,推动党组织“触角”从村下沉到小组、农户。推动党员每月联系服务群众并建立台账,要求党组织每季度调度一次党员联系群众的情况,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三是健全自治格局。健全“村民委员会-湾组理事会-议事协商委员会-村民代表”四级自治体系,发挥村级自治组织功能,坚持“四议两公开”原则,践行“五民工作法”机制,形成横向互动、共同参与的自治格局,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优化党员队伍,把牢农村发展党员入口关
一是优化党员年龄结构。积极培养农村青年,并从农村青年中选拔吸纳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联村结队制等制度,帮助青年党员发展新农业、新养殖业等,进而提升青年党员的能力。二是提升党员质量。引导文化素质较高的先进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吸纳他们成为党员,如推动“乡贤”变“党员”。按照先实践、后入党的培养模式,根据入党申请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平时表现,择优确定积极分子,真正做到发展党员“优中选优”,从源头提升党员综合素质。三是落实主体责任。把发展优质党员纳入党组织积分管理中,签订党员发展责任书,实行问责激励制度;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与村支部书记的奖惩挂钩、绩效考核挂钩。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并注重在党员发展环节不断提升党员的基础素质能力。
(三)加强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与能力
一是激发党员学习内生动力。以各类新工具为抓手,拉近党员与群众的距离,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力争变“党员被动式灌输”为“群众互动式体验”,进而增加群众对党员的信任,增强党员的获得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党员不断学习新工具、新理论,主动思考并创新工作方法,更好为群众服务。二是全方位培训不留死角。以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为载体,邀请党组织书记、专家学者、“土专家”和“田秀才”分门别类为党员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党员志愿者为行动不便党员“送学上门”,强化支部党员线上线下自学,全面提高党员素质。三是技术赋能党员教育。创办线上“网上党员活动室”,在系统上开辟专栏,不定期发布党支部规章制度、上级文件精神、党日活动照片等内容,将党员学习教育活动融入日常工作。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全新党员政治生活馆,为党员提供一个沉浸式的教育环境。
(四)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对农村党员的约束与激励
一是完善考核内容。不过分追求工作“留痕”,不惟资料论英雄,避免材料考核“一刀切”现象,以解决百姓实实在在的问题与需求为考核工作的出发点,将党员干部应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等方面做的努力纳入考核内容,实现由“重痕迹”到“重实绩”的转变。二是优化考核标准。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对农村党员工作效果的考核,并设置高权重。推动群众对党员干部工作进行季度或年度评分,真正做到让群众评价党员,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满意度评价有机结合,让双重评价成为党员评价的关键标准。三是创新考核方式。要深入开展党支部书记擂台赛,并将支部书记擂台赛表现纳入平时考核内容,通过擂台评比考核支部书记,进而切实做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进,切实发挥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头雁”作用,提高党组织的整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