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基于全国26省119村1785位农民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农民共富信心持续增强、党领共富能力持续提升、农村共富基础持续改善等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共富观念存在偏差、集体经济基础较弱、农民增收能力不足等现实挑战。鉴于此,课题组建议从加强宣传引导转变观念、发展集体经济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振兴培育动能、加强民生保障兜牢底线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不断深化。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那么,当前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态势如何?面临哪些挑战?未来走向如何?为回答上述问题,近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围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主题,对全国26省119村1785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基于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当前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总体形势进行了研判,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当前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
(一)农民共富信心持续增强
调查显示,有高达84.0%的受访村干部表示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只有4名村干部明确表示 “不太有信心”,占比仅为3.4%。从农户样本看,高达74.9%的受访农民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仅有9.1%的农民对实现共同富裕“不太有信心”或“没有信心”。可见,当前我国农村干群普遍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充满信心。
(二)党领带富能力持续提升
调查显示,55.9%的受访农户认为村党支部“有能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位受访农户表示“村里的党员干部头脑灵活,致富渠道多,跟着他们干肯定能挣钱”。从村干部的角度看,高达76.4%的受访村干部认为村党支部“有能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究其原因,54.3%的村干部认为村里 “有政策、有资源”,35.2%的村干部认为“村里干部比较年轻,有文化、有见识”。可见,多数地方的村党支部建设较为坚强有力,具备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组织能力。
(三)农村共富基础持续改善
在119个样本村庄中,93.3%的村庄实现了通组道路全硬化、98.3%的村庄实现了宽带入村、90.7%的村庄建立了卫生室,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进一步调查发现,高达90.8%的村干部认为“道路、网络的完善大为提升了村庄的带富能力”。二是村庄公共服务水平日益提升。在119个样本村庄中,68.9%的村庄有公交车停靠、78.2%的村庄实现了“快递进村”、96.6%的村庄实现了垃圾清运。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状况正在持续改善,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一)农民观念存在偏差
一是“物质至上”认知误区。66.3%的农民认为共同富裕“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65.4%的受访农民认为“物质富裕”比“精神富裕”更重要。二是“福利主义”认知误区。59.5%的农民认为共同富裕的社会“就是高福利社会”,52.1%的受访村干部持同样观点。三是“等靠要”认知误区。67.6%的农民认为共同富裕主要靠“国家”或“村‘两委’”,与“个人”没有关系。一位村干部说:“现在推进共同富裕最大的障碍就是农民主动性不足,农民对于政府过于依赖”。由此看来,农民对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认知存在偏差,对于国家、村两委等外部力量的依赖性较强,这阻碍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进。
(二)集体经济发展薄弱
调查发现,56.8%的村干部认为所在村庄的集体经济发展“一般”或“较差”,高达89.4%的受访农民认为村庄集体经济发展“较差”。进一步调查显示,53.5%的农民认为集体经济“没有增加就业”,其中东、中、西部占比分别为43.2%、51.4%、62.7%,呈现自东向西逐级增加的趋势。67.4%的农民表示集体经济“没有分红”,其中西部地区占比高达81.2%。总体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一般,联农带农能力不足,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不利于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三)农户增收较为乏力
在1785户受访农户中,有1226户农户202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比达68.7%。进一步考察中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情况,1226户农户中,只有20.1%的农户实现了家庭收入增长,而高于2022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9户受访农户中,则有31.2%的农户实现了收入增长。分析农户增收乏力的原因,70.3%的农户认为是“务工不稳定”。一位农户向我们反映:“家里几个劳动力都没有稳定工作,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可见,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态势不显著,与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面临进一步拉大的趋向,不利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加快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若干建议
(一)注重宣传引导,转变“共富”观念
首先,强化宣传队伍。一方面,要将共同富裕理论学习纳入基层党员干部日常学习活动中,通过理论培训、调研分享、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对共同富裕政策的了解。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文化素养高、政治觉悟好的大学生党员群体投身共同富裕宣传工作,壮大农村宣传队伍。其次,建立宣传机制。要把共同富裕相关方针政策的宣讲作为基层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将宣讲责任落实到每位党员干部身上,建立党员干部常态化下乡入户宣讲机制,对宣传效果好、群众反映佳的宣传人员进行激励。最后,丰富宣传形式。共同富裕政策宣传工作不是简单的“上墙上栏”,而是要“入脑入心”。各地要依托本土民俗,开发形式多样的宣传作品,利用村庄大喇叭、广播电视、乡村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媒介进行传播,推动共同富裕政策深入人心。
(二)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共富”基础
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其一,激活存量资源。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将集体闲置土地、山林以及农民闲置宅基地、房屋、农机等资源转化为集体资产,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其二,鼓励合作经营。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基础上,探索赋予集体经济组织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以便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对接市场要素。鼓励农村集体经济以合作经营、引资入股等方式与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资本及其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展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其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东部地区、中西部城郊村等地通过厂房、土地、商铺的承包租赁获得稳定的物业经营性收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成立专业服务团队,优先承接农村公益投资项目及物业管理、保洁、养老等服务。引导农村集体经济重点面向小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三)推动产业振兴,培育“共富”动能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新时代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产业发展县域统筹。结合县域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形成县乡村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产业格局。此外,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增收。二是加快构建乡村新业态。以乡村农业资源为发展依托,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同时,立足地方文化与景观等资源,推动农文旅结合,丰富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三是提升产业联农带农能力。引导农业企业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合作经营、资源入股、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合作,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强民生保障,兜牢“共富”底线
加强民生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做好稳岗就业工作。要在着力刺激经济复苏,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就业“蓄水池”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就业的兜底帮扶和就业援助。另一方面,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医疗、养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农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保报销额度。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远程教育、教师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快建设农村老年食堂、养老院等设施,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