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近年来,我国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村民参与度低、个人素质较差、文化生活匮乏、移风易俗工作难做等难题。在此背景下,湖北省来凤县安子堡村坚持共同缔造工作理念,以“两约三会一队”为抓手,通过共商共践“两约”、建立健全“三会”、用好用活“一队”,激发了村民共建活力,凝聚起村民共育合力,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深化村民自治,厚植乡风文明的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主要做法
安子堡村秉承因需而建,高效运行的原则,针对村民参与度低、文化生活匮乏等现有难题,积极探索“两约三会一队”模式,充分调动起广大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开启了乡风文明新篇章。
(一)共商共践“两约”,约出乡风文明新风尚
一是民主协商修订“两约”。安子堡村坚持把村规民约、院落公约作为乡风文明引领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该村依托村民大会和院落连心会,通过会议荐提、十户长征提、群众自提的“三提”方式,把村民认可的家风家训和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整治、邻里互助、婚育新风等相关规范以“群众语言”“乡音乡语”的形式予以确定。另一方面,邀请村庄法律顾问、“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全程就协商流程、公约要点、表决内容等进行审核把关,并推动将协商成果转化为群众认可、务实管用的两约细则。当前,安子堡村已形成涵盖学法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垃圾分类、移风易俗、村容管理、邻里关系等内容在内的村规民约和院落公约。
二是多种手段宣传“两约”。安子堡村通过村广播、公开栏、宣传展板、十户长入户敲门走访和微信群线上公示等手段对修订后的“两约”向村民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由村干部带领村民创作村规民约“三字歌”、院落公约“顺口溜”,将“两约”以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形式进行呈现,力争让村民们听得懂、能接受、记的住。目前,安子堡村通过广泛宣传,已经在村内、院落内、家户内营造出了良好的守约氛围,使村规民约和院落公约成为了规范村民日常行为的“小宪法”和培育乡村文明的“助推器”。
三是多重手段保障“两约”。一方面,安子堡村以院落为单位,采取“积分制 红黑榜”的方式对村民守约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每月由十户长对村民履行村规民约和院落公约的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在年底进行积分汇总,积分情况与“十星文明户”“最美院落”“最美家庭”评选挂钩。另一方面,该村综合运用物质奖励、道德约束等方式保障“两约”落地,使“两约”最大程度发挥治理效能。通过将积分与“爱心超市”奖品兑换挂钩,对积极主动践约、守约的村民给予生活物资奖励。通过发挥乡贤、十户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对村民的教化引导,在村组和院落内形成了遵约光荣的良好风气,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得到强化,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三会”,搭起共建共治新桥梁
一是办好村民互助会,邻里守望相助有“借力”。一方面,安子堡村针对村内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内劳动力严重不足、“三留守”人员居多的现实情况,以帮贫扶弱为目的,以邻里守望相助为宗旨,发动在村党员与热心村民组建村民互助会,让邻里守望相助有了切实抓手。另一方面,互助会成员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及其他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协商制定互助会组织条例章程并自发结成志愿服务小队。互助会成员日常聚焦农活互帮、关爱帮困及公益活动等领域,帮助解决邻里乡亲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邻里守望相助落到了实处。截止2024年5月,互助会已吸纳骨干成员9人,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及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7个,组织看望困难家庭、高龄老人、残疾群众15人次,多次为困难群众送去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
二是建好乡贤理事会,发挥榜样作用有“接力”。其一,精准摸排乡贤资源。安子堡村通过电话联系、实地走访、节假日微信祝福等方式发出“邀请函”,用“乡愁”激发乡贤回乡热情。同时,大力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村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回乡创业,对扎根村庄的“种植大户”“能工巧匠”建档立卡,建立起了村庄乡贤人才数据库。截至2024年5月,安子堡村已吸纳乡贤能人16人,收到乡贤捐款20余万元。其二,高度凝聚乡贤智慧。依托搭建起的学习交流、沟通联系、就业创业等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水稻育种讲座、致富经验分享等“传帮带”活动,重点培养一批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乡村致富带头人。力争让乡贤能人在谋发展、找路子、惠民生、促民富等方面发挥其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其三,充分释放乡贤力量。通过充分发挥乡贤的自身优势和技能,积极推进“乡贤 产业发展”活动,引导乡贤能人和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党组织结对互利,积极打造“油稻轮种 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土地流转等项目。例如,乡贤能人伍华明带头发展水稻制种产业,其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为村民从事水稻制种产业保驾护航,共带动安子堡村及周边地区1346户农户参与制种产业,农户平均每亩增收两千余元。
三是用好环境治理会,人居环境整治有“助力”。首先,坚持调研先行,精准把脉问诊。安子堡村依托十户长深入了解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围绕村容村貌、厕所革命开展结对走访调研并召集村民在院落议事厅集中开会。在详细了解卫生管理、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村民需求的前提下,最终确定以“一户一景”美丽庭院打造为工作重点,并将垃圾清理、秸秆禁烧、蓝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主要攻坚任务。其次,坚持扭转观念,发动群众自治。以村规民约和院落公约为抓手,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卫生清洁意识。现已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由“干部推着干”向“村民比着干”的重大转变。截止2024年5月,共发动村干部及群众200余人参加环境卫生大比拼活动,清理村内卫生死角40余处,评选出10个“最美庭院”。最后,坚持整治“回头看”,巩固治理成效。以“防反弹、再提升”为目标,针对前期查摆的问题点位开展“回头看”。环境治理会下属的督导小队对没有整改到位的点位会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确有困难的点位将发挥村庄共建力量帮助其整改,确保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最终实现人居环境整治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
(三)用好用活“一队”,增添乡村治理新力量
一是建队伍广参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一方面,由乡贤伍华明牵头,以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以村委会广场为阵地、以村内留守妇女为主力,组建“安心舞蹈队”。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妇女创新精神的同时,借力县文化馆开展公益舞蹈培训,结合传统舞蹈和新式流行舞蹈特点及村内文艺活动实际需求,号召队员自发编排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舞蹈队以传统节庆为契机,在村内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多次开展演出,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2024年初组建以来,舞蹈队先后吸纳会员30余人,自编自演文艺节目10余个,参加县级、乡级文艺活动10余场,在村内各类大小活动中展演30余次。
二是提精神化纠纷,保障村民幸福生活。一方面,以“舞”为“媒”,提振村民精神文明风貌。舞蹈队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鼓励队员在村中宣扬文明向上、孝亲睦邻的家风文化,争当村民邻里的“暖心人”、良好家风的“传递人”。另一方面,以“舞”为“桥”,化解村民矛盾纠纷。充分利用练舞时间,通过“舞前三分钟”和“舞后谈心会”引导队员共商共议邻里烦心事和家庭小矛盾,力争将舞蹈队打造成为家长里短的“消化站”和矛盾纠纷的“吹哨人”。“嬢嬢们家长里短少了、精神气质好了,邻里间磕磕碰碰少了、团结意识强了,舞蹈队成为了安子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书记说道。
三是搞创新传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较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传统民间舞蹈,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社会生产发展的缩影。舞蹈队成立之后,鼓励并引导村民对非遗摆手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舞蹈队员通过改进其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动作要领,将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等特点融入现代广场舞,在降低动作难度的同时增强其观赏性。安心舞蹈队以传承土家非遗文化为抓手,不仅提升了村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也实现了由“送文化”到“种文化”“兴文化”的转变,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
二、经验启示
(一)建立健全自治组织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作为政府治理的有益补充,民间自治组织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发挥自治组织的力量,而建立健全相应的自治组织、有效发挥组织的内在功能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过往一些地方在建立自治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时缺乏系统意识,往往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导致顾此失彼的局面时常出现。安子堡村结合本村实际和前期工作基础,针对性建立“村民互助会、乡贤理事会、环境治理会和安心舞蹈队”四类组织,提振组织保障能力。在为村民提供精准高效服务的同时,提升村民对组织的参与意识,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可见,在自治组织的保障和有效运行下,不仅让村民参与有了抓手和载体,也能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最终让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
农民群众既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其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然而,在过往的乡风文明建设中,一些地方不注重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没有有效激活农民的内生动力,使得农民成为了“旁观者”“局外人”。长此以往,农民觉得乡风文明建设是政府应该做的,与自己无关。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将使得乡风文明建设浮于面上,难以真正落地。安子堡村通过探索推行“两约三会一队”模式,让农民充分地享有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有效激发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真正做到了让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三)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招
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铸就具有中国特色的乡风文明,既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乡村的重要保障。过往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村民价值认同缺失、文化生活较为匮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等薄弱环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必须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乡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活”起来。安子堡村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推行“两约三会一队”,将流传至今的“乡约文化”“互助文化”“乡贤文化”和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非遗舞蹈文化”嵌入其中,不仅有效发挥了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也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进一步培育了文明乡风,也提升了村庄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