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沟域场域,将“贫山穷沟”变为“金山银山”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沟域场域自身所带的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困扰着地方的发展。在脱贫之后进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如何激发脱贫地区的内生活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新的挑战。
湖北省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地区,全县山峦起伏、溪谷交错,属于湖北最贫困地区之一。同时,郧西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态保护先于经济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郧西县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湖北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突破,坚持“能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的理念,以沟域为单位,科学评估沟域实际、挖掘沟域特色,以“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发展定位,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路径,实现了从“贫山穷沟”到“金山银山”的重大飞跃。
一、“贫山穷沟”受制约:发展沟域经济的现实背景
沟域作为重要的地理单元,其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居住人口的发展也是一大难题。人口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也正是郧西县探索“沟域经济”的现实背景。
一是环境恶劣,山广沟多。自然地理环境明显制约着地方的经济发展,山区不仅带来的是不便的交通、农户恶劣的居住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非常容易导致地方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郧西县山峦起伏、溪谷交错、沟壑纵横的地貌造就了当地山多地少的基本特点,当地就有“九山半水半亩田”之说,县内6500多个大小山头和3000多条河流交融汇聚,其中千米以上的高山64座,县内286个行政村基本都呈沟、坡、湾等地形地貌。安家乡长岗岭村由5条沟、3道岭组成,“岭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十年九来旱,山穷水也恶”,就是村子曾经的写照。
二是模式单一,发展受限。经济要想发展好,发展模式是关键。但是对于大多数地方而言,越是发展基础差的地方,其受到的限制和约束越多,导致其发展模式越是单一,人口发展越是困难。郧西受制于山多沟广的地形和环境,农民人均不足三亩地,其产业发展模式主要以单一的农业种植为主,老百姓生活“靠着天吃饭、杀猪为过年、养鸡为的零花钱、种粮为的是肚儿圆”,大部分村民为了谋生不得不外出打工。人口的外流导致当地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农村多为老弱病残留守,农民收入来源窄,发展动力不足。
三是南水北调,保护优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是一项事关对我国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国之大事。郧西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是其政治使命,“守好丹江口一库碧水”是其重大政治责任。作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郧西的主要功能定位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环境保护重于经济发展,水源地保护的政治要求也使郧西的工业发展受到约束,产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保护要求高,发展压力大。
二、“绿水青山”助发展:发展沟域经济的具体做法
针对当地的短板,郧西县按照“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的理念,以规划找准沟域特色、以特色构建沟域产业、用资源发展规模产业、因关联强化市场保障,实现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沟域经济的有效路径探索。
一是科学规划,找准沟域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郧西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空间资源,利用丘陵山区小气候多样、地形多样等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变劣势为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确定了“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特色产业”的发展理念,制定“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发展思路,形成“一沟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安家乡长岗岭村将一沟、一湾又一山的劣势地貌变为优势,全村的5条沟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以种植猕猴桃、核桃等为主的一组200亩经果沟;以碱性土地种植白芨、杜仲为主的二组600亩药材沟;以种植食用菌、羊肚菌为主的三组50亩珍菌沟;利用自然水面优势养殖翘嘴鲌、黄颡鱼为主的四组50亩水产沟;以养殖牛、羊为主的五组6000余头只畜牧沟。
二是订单先行,让沟域有产业。“蔬菜还没播种,收购的订单合同已经签好”,郧西县通过采取“先接订单再生产”的定制种植模式,以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发展订单经济,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种植的品种,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让销售环节前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农民盲目种植,而且可以保证产品的销售不成问题,实现了种有定向、产有保障、销有方向。香口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订单经济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做到“产供销”一条龙订单化服务。据统计,香口乡蔬菜基地总规模达到1.37万亩,年产蔬菜约3.8万余吨,年产值达7500万元左右。
三是资源整合,让产业有规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必须要通过集体的统筹规划进行合作共建,郧西县通过培育“三新主体”(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式,引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每个村至少有1家合作社带头示范,合作社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以兜底价进行收购。郧西县祥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了提振村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还给予承包农户兜底保障,让农民的种植没有后顾之忧,技术有指导,销售有保障,村民们种植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四是产业关联,让市场有保障。沟域经济不仅是单一的产业模式,更加是立体化和链条式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关联,不仅让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也让市场更加有保障。郧西县针对沟域特点,打造出马头羊、食用菌(蔬菜)、茶叶、中药材、木本油料、生态渔业六大不同农业产业链,针对沟域特点,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龙头引领、抱团发展的集群效应,基本形成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生产基地、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振兴格局,产业基地总面积突破40万亩。郧西县通过产业协同的抱团式发展,在全县衍生出近千种农特产品,让沟域经济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之路。
三、“山水林田”显优势:发展沟域经济的具体成效
郧西县自发展沟域经济以来,将原先的穷山沟开发利用起来,不仅做到了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突出、沟域发展繁荣、农民致富增收,更加增强了内生动力,激发了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一是发挥沟域生态作用,有效促进环境保护。沟域经济的发展是贯彻“两山”理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郧西县坚持生态优先、擦亮底色,通过沟域经济这个重要平台和载体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而且这个平台和载体也正确处理了生态和财富的关系,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郧西县通过在荒山上建设光伏发电板将光能转化为电力资源。据统计,全县118个总装机22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全部并网,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71万千瓦。
二是发挥沟域经济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沟域经济的目的是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伴随着沟域经济的发展,让当地的穷山沟,发生着深刻变化。山上林草、山坡果桑、沟底菌菜、河谷养鱼的立体沟域产业,充分将沟域“山水林田”的优势都展现出来,不仅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沟域活力得到释放,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槐树林特场三岔河村作为沟域经济示范村,辐射带动全场5个村共同发展沟域特色产业,每个沟域经济总量达到300万元以上。安家乡长岗岭村通过发展沟域经济,种植羊肚菌1350万袋,年产值达1.3亿元。面对土地分散、人均地少的情况,郧西县还组织农户在荒废的土地上种植铁扫帚,户均年增收3500余元。通过发展沟域经济,郧西县真正实现了让山“流金”,让沟“淌银”,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让昔日的“贫山穷沟”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是发挥沟域经济联结作用,有效融合城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沟域经济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郧西县通过发展沟域经济,不仅使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更使城市居民对乡村印象大为改观,对农村文化感知更加深刻,往返于城乡之间更为频繁,对城市的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磁场效应,促使他们到山区沟域投资创业,使沟域内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不断实现产业聚集,实现农村环境更美,农民更富,推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据统计,2023年春节假日期间郧西县共接待游客8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3亿元。观音镇刘家湾村作为国家4A天河景区的“景中村”,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四是发挥沟域经济牵引作用,有效增进治理成效。“手里没把米,鸡子都不理”,只有夯实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农户才有时间、有意愿参与基层治理。发展沟域经济,一方面可以将分散的老百姓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可通过经济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夯实基层治理基础。长岗岭村通过发展沟域经济,实现连续多年村级集体经济超过10万元,村集体将这部分收入真正用到关乎百姓生活的事情上,百姓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加深,基层治理效能不断增强。关防乡沙沟村每年召开300多场屋场会,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真正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四、“金山银山”可推广:发展沟域经济的启示
郧西县通过发展沟域经济不仅解决了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发展产业、实现农民致富增收的问题,并且在促进激发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方面也卓有成效,对于广大山区县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是发展沟域经济应科学评估沟域实际、挖掘沟域特色,实现“因地制宜”发展。过去,沟域作为常见的区域地理单元,千篇一律的开发忽视了区域资源的异质性。在乡村振兴新时期,要在开发过程中利用好沟域立体空间,充分挖掘沟域特色。郧西县就在沟域经济的开发过程中做到了先评估沟域实际,再根据沟域特点制定开发方案,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科学改造荒山,因地制宜地发展“山上林草、山坡果桑、沟底菌菜、河谷养鱼”的立体产业模式,让沟域内的每一块空间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尊重了地方实际保护地方生态环境,发挥了沟域的最大的生态屏障价值,而且实现了沟域特色发展,将以往难以产生经济价值的“穷山沟”打造成“金银川”。
二是发展沟域经济要运用共同缔造方法激活农民内生动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应该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人,但有些地方在沟域经济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全包”,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存在激活农民的内生活力难的问题。郧西县在沟域经济的开发过程中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参与其中,发现并统筹利用农民手中的各类资源,发挥农民的技术优势,以农民主体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其中,充分激活农民内生动力。同时,郧西县还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等组织,通过组织形式来推动沟域经济的发展。郧西县通过激活农民内生动力,切实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让农民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发起者、参与者、决策者。
三是发展沟域经济需对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发挥县城经济带动效应。沟域是一个范围较广的地理单元,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行政单位,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力量的共同参与。因此,对广大山区县而言,开发沟域经济要统筹县域资源,在县域发展“一盘棋”的大局下进行发展。郧西县“沟域经济”的开发就是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位,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利用政策资源盘活各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郧西县通过加强沟域和县城之间的资源、资金和信息沟通,不仅实现了及时对接市场需求和变化,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动力,还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