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社是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也是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好帮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销合作社要坚持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供销社既是农民的“好帮手”,也是基层治理的主体。但是当前供销社面临着组织体系不完善、队伍力量薄弱、服务供给“刚性”、融入基层治理不深的困境,致使“为农服务”职能发挥有限。鉴于此,麻城市龟山镇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深入融入基层治理,通过组织“纵向到底”、联系农民“横向到边”、与民共建共治共享,既更好地履行了为农服务职能,又促进了基层治理有效,为供销社有效融入基层治理提供了龟山经验。
基于此,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徐勇教授团队于今年5月前往龟山镇及其所辖的6个村进行深入调研,撰写完成调查报告,供省领导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运行悬浮:供销社面临的发展难题
现有供销社组织结构存在组织、人员、服务要素的多重悬浮困境,导致供销社处于“悬浮化”运行状态,难以充分融入基层治理过程。
(一)供销社体系覆盖不全,形成“组织悬浮”难题
供销社组织体系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单元距离较远。根据湖北省最新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湖北省拥有基层行政单位约22665个,而2021年全省基层供销社的数量是1373个,占基层行政单位数比值约为6%,充分说明当前基层供销社组织体系覆盖不全。2021年湖北省县级及以上的行政单位数量为117个,县及县以上的供销社数量为102个,占行政单位数的比值约为87%。经对比分析不难得出,当前供销组织系统呈“倒金字塔”模型,供销社组织建设主要集中于县级及以上,导致“为农服务”的组织基础不牢固。
(二)供销社职员上多下少,形成“人员不足”难题
供销社系统的职员分布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大量职员在县里,乡镇、村两级人员较少。目前,县级供销社人员数量一般为25人左右,而与农民生产生活距离更近的乡镇和村级供销社通常以“仅有商品而少人员”的便民服务站点存在,只有1-2人负责日常运转。由此可见,基层供销社人员数量远小于县级职员数量,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这极大地限制了基层供销社发挥直接联系农民群众,向农民群众提供其所需“三农”服务的职能。
(三)单向度供给涉农服务,形成“服务偏差”难题
自上而下的服务供给与农民的需求难以有效衔接。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单元是供销社服务供给的出发点,而单向的服务供给让农民需求无处表达,农需信息反馈渠道闭塞,难以形成双向互动式的需求表达机制。调研中,村民们说:“以前供销社在镇里,我们去一趟很费事儿,想要什么也没地方说。”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供销社供给的服务类型和数量与农民所需不符,服务资源利用率不高或被“搁置”,供销社服务供给“失准”。
二、扎根基层:供销社融入基层治理的主要做法
2023年以来,龟山镇政府联合麻城市供销社联合社以组织共建、联农共管、平台共创、服务共拓等措施深入推进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让供销社在基层扎根。
(一)成立“一支三会”组织体系,让供销社“组织扎根”
龟山镇将供销社组织纵向延伸到农民生产生活的村级单元。一是成立供销社党支部。该支部是由镇党委领导,市党委协管的功能性党组织。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还设有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和纪律委员。党支部的功能主要是团结、组织、联系群众,为农民提供服务。二是成立供销社社员代表大会。作为村级供销社的最高权力机关,社员代表大会由村民推荐或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并听取工作汇报、制定和修改村级供销社章程。三是成立供销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是功能型组织。理事会负责供销社具体的运营,监事会负责反映社情民意,并监督村供销社的运行。
(二)吸纳“在地农民”任职,让供销社“人员扎根”
龟山镇在供销社综合改革过程中,吸纳“在村农民”壮大供销社队伍。一方面,积极动员村民加入供销社。目前龟山镇西埠冲村常住人口789人,均已加入村供销社,社员人数占村总人口数的57%。由村民选举产生了28名社员代表组成社员代表大会。另一方面,吸纳村庄能人在供销社任职。村供销社党支部书记由村书记担任,同时兼任理事会主任,纪检委员、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3人均是在村骨干力量。理事会、监事会人员中在村农民数量约占75%,实现了供销社“人员扎根”。
(三)打造“综合服务”平台,让供销社“服务扎根”
龟山镇联合麻城市供销社联合社成立村级综合服务平台。首先,进行“15分钟服务圈”的平台建设。龟山镇在考虑交通条件、人员聚集等因素基础上,于村庄中心地区的闲置老村部进行实体平台建设。平台内部划分为14个服务区,让群众在15分钟之内就能享受到供销社供给的多元服务。其次,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村供销社坚持在平台业务上服从供销社统一管理,供货渠道和市场主体由市供销社联系。在经营管理方面,由村内骨干承包实行市场化运作,实施自主经营。最后,建立“双向互动”的服务机制。龟山镇在平台运营方面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供销方式。通过“下行上达”的民需表达机制,“点单-送单”的服务派送机制,从群众需求端出发,反馈诉求信息,在双向互动中供给服务,实现“服务扎根”。
(四)拓展“为农服务”领域,让供销社“职能扎根”
龟山镇积极丰富供销社的服务内容,以服务促职能落地。一方面,融合“五务合一”的服务内容。目前村供销社不仅承担着物资供应的职能,而且融合了包括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经济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等在内的服务内容,日均服务人次30余人,20天内累计办结事项约320余件,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发展“一站通办”的服务方式。龟山镇在推动“五务合一”的基础上,探索“一站通办”服务方式,包括养老认证、低保申请、医疗健康等业务统一办理,打破服务农民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让农民一次性就可以办结以前“难办”的事项。
三、与农共享:供销社融入基层治理的主要成效
供销社综合改革为农民提供了全过程的综合服务,以双向畅通的民需表达通道,综合一体的服务内容,“市场链接”合作的服务供给等机制,实现了供销社有效联农、带农、富农的目标。
(一)民需上下通达,供销社有效“联农”
龟山镇通过双向畅通的民需表达机制,强化了群众对供销社的信任和认同。一是融入了塆组单元,农民表达更畅通。龟山镇村级供销社利用与群众最接近的塆组微治理单元,通过村供销社干部参加塆组会,收集群众需求信息。同时群众随时可以将自身需求反映给塆组长或村供销社负责人,负责人进行分类整理后报送相关主体。二是设立了服务台账,农民诉求有回应。服务台账记录了群众享受服务的类型、数量、办理情况,针对群众提出的改进意见或需求进行备注,并标明办理进度。目前龟山镇西埠冲村供销社共有9本服务台账,自今年5月初以来,记录相关数据或建议19条,均已办结。
(二)服务内容多样,供销社有效“带农”
龟山镇通过整合服务资源,为“带农”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方面,服务内容“细致入微”。以前供销社里有什么就只能买什么,如今供销社串起供应链,变从前的“我有什么”到如今的“你要什么”。村供销社在满足农民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积极关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多元需求,自5月9日运行以来,已提供亲子视频服务12次。另一方面,服务内容“近在咫尺”。村民以前买农资产品要走3公里,远的要走6公里,现在供销社将“工厂仓库”搬到农民家门口,解决了农资和日用品的购买难题,一个多月以来,村供销社已售商品金额总计达1.6万余元,真正实现了便民利民,让群众与服务“零距离”。
(三)引入市场主体,供销社有效“富农”
发挥市场主体的优势是供销社有效“富农”的重要路径。龟山镇积极探索市场链接合作的模式,富裕了农民生活。一是富裕了农民“口袋”。5月26日,龟山镇西埠冲村成立了“社企共建”油茶合作基地,让市场主体带着农民赚。通过“公司 基地 合作社 社员”的模式,油茶产值预计提高30%以上。二是富裕了农民的“脑袋”。村供销社和市场主体为农民提供了农业知识学习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指导,通过线上和线下学习,增强农民的农业技能,农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科技冲浪”。
(四)联合社员共治,供销社有效“治村”
联合社员在问题共治中让供销社融入基层治理。龟山镇在供销社内建设幸福驿站平台调解日常供销矛盾,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减压阀”的作用。一是共治供销纠纷,问题不上浮。村民遇到的快递遗失、产品售后保障等问题均在供销社内得到有效化解,自5月初成立以来已调解矛盾纠纷15件,群众评价满意度100%。二是共治服务难题,让需求早满足。供销社充分发挥负责人“在村”优势,发动社员进行服务“接力”,形成了预先登记、“码”上代办、即时派单机制。供销社能够快速衔接农民需求,敏捷派送服务内容,及时介入售后问题,在基层服务一线打好为农服务的“提前量”。
四、服务为重:供销社融入基层治理的启示
龟山镇积极探索供销社助力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路径,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协同共建供销社综合服务平台,将组织体系纵向延伸到最小治理单元,筑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为供销社融入基层治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模式。
(一)突出服务职能是供销社融入基层治理的关键前提
供销社应该围绕农户生产生活实际供给服务,解决服务农民“横向到边”难题。供销社在基层一线直接面向农民日常生活,满足农民在政务、村务、生活等方面的微服务需要,同时兼顾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服务方式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和云技术,实施线上线下并行的“双线服务”方式,降低农民获取服务的时间和距离成本。供销社应该积极发展“一站通办、只办一次”的服务模式,让供销社串起“供应链”,市场串起“合作链”,打造协同共治的合作模式,在农民日常化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化解基层供销治理中的“疑难杂症”。
(二)延伸组织末梢是供销社发挥治理效能的重要基础
以“村社共建”模式推动供销社组织“纵向到底”。通过“村两委 供销社”的共建模式将供销社延伸到村或社区的自治范畴内,增强自治组织对供销社的供给动能。同时供销社要结合单元实际情况实现组织成员的“在地化吸纳”,为农民中的骨干力量提供职位,发挥供销社在日常供销矛盾纠纷和服务难题化解中的治理作用,建立一套有机的供销社组织体系,增强供销社服务供给的“活性”。
(三)共建共治共享是供销社推进基层治理的有效方法
供销社可以运用共建共治共享方法突破单向度困境。供销社要发挥为农服务的“即时传感器”作用,积极推进“企业 村两委 农民 供销社”的主体共建机制,打造供销社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畅通即时性需求表达与反馈通道、融入微小单元、多元主体联动实现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可及性和可视性;同时也要建立服务保障机制,完善资源分配方式,通过主体共建、空间共建、服务可视化,让群众在共建共治中实现“零距离”的服务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