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 | 邱星 周兴妍:组织赋能:商会如何助力商户群体融入基层治理 ——基于湖北省枝江市“工商联助力中小工商户融入社区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聚集在居民小区周边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虽然增添了城市经济的活力,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便利,但面临着疏离于社区治理和工商联组织体系之外散而无治、矛盾难调、管而难治的问题,不仅自身发展难以得到组织支持,商社矛盾也难以得到有效化解,使得这些“社区服务者”往往成为社区治理的“问题制造者”。如何发挥工商联的基层组织建设作用,将这些城市经济的“微主体”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之中,成为提升工商联的组织和服务效能、助力基层治理的重要议题。枝江市工商联围绕“商会如何助力商户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大抓基层、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社区工商联组织体系,将分散的“小老板”组织起来并融入社区治理,塑造了“商户融入社区、政商社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为深化工商联改革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了有益路径。

一、商会融入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

枝江市深化工商联基层组织改革,推进基层组织创新,以马家店街道熊家窑社区为试点,成立社区工商联分会,搭建政府、商会和社区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以共同缔造理念构建商会融入社区的治理模式。

(一)以社区为基层基点,建立四级组织体系

枝江市工商联根据“地域为主,行业为辅”的标准,在城市,以小区、片区为单元,组织本区域内的中小工商户(50~150家)成立社区分会,形成了“市—乡镇(街道)—社区分会—小区、片区(小组)”的四级组织架构,力争实现商会组织全覆盖。马家店街道商会熊家窑社区分会成立以来,共吸纳250多家小商户进入分会,覆盖社区中小商户的80%。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商会自我治理章程

枝江市工商联遵循“真诚合作、共同发展、自愿互助、凝聚乡情和整合资源”的宗旨,在制定商会治理章程时,不以资产规模设置入会门槛,不收取入会费用,广泛吸纳商户会员,组织召开会员大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会长、驻会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监事等,并结合实际制定社区分会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以行业自律公约规范商户经营行为,维护商户基本权益,共同维护良好竞争秩序。

(三)以平台构建为依托,畅通商户诉求表达渠道

枝江市工商联与市场监管局共同推进全市小商户注册湖北省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平台“联企e站”,帮助商户了解政策法规、反映合理诉求、服务企业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等。平台收到商户诉求后会第一时间审核受理,与应急管理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联系协调,及时解决商户诉求。目前,枝江市已注册认证的市场主体已达15976家,通过“联企e站”受理诉求17件,其中个案咨询8件,协调帮助9件。此外,商会还建立了镇(街道)、村(社区)、中小工商户和市场监管、税收等服务员微信联络群,从信息收集、问题发现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等,实现问题和诉求的全流程闭环沟通联络。

(四)以桥梁纽带为载体,构建政社商沟通服务机制

作为政商沟通的桥梁纽带,熊家窑社区分会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方式,积极组织和引导小商户参与社区治理。首先是“报办”联动机制。对于小商户们的意见和诉求,商会采取“分会半月报”和“社区月办结”的工作机制。由村(社区)工作人员牵头,商会组织商户代表,联合每个小组(小区、片区)的村(社区)工作人员、市直单位下沉人员、执法部门联络员等共同开展讨论,以解决小商户们的意见和问题。其次是部门协同机制。熊家窑社区分会每季度邀请商务、科技、税务、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到社区开展联席会议,组织政策辅导讲座,畅通信息流通渠道。最后是“商律”互动机制。商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邀请专业律师服务团开展学法用法普法知识讲座,现场答疑解惑,为小商户提供法律援助。

(五)以网格工作为纽带,优化社区分会治理效能

为了保障商会基层组织有效运行,发挥基层商会融入基层治理的优势,熊家窑社区分会在片区网格基础上,以网格成员为纽带,在日常工作中将小矛盾和小问题化解在网格中。首先是充分发挥网格员收集信息、排查隐患、联系群众等作用,一个网格员对应辖区40~50个商户。其次是联合包片干部、下沉干部、市场监管执法员、税务服务员、城管等共同对接服务小商户,协助商会组织保障商户合法权益。最后是分管片区和网格的社区工作者负责检查消除商场、居民楼栋里的小隐患,在日常工作中面对面、点对点向商户收集意见,并及时向上传达,将问题和隐患直接解决在社区。

二、组织赋能:商会融入社区治理的主要成效

枝江市工商联以组织化的方式和常态化的机制将社区治理的“问题制造者”变成共同治理中的“新主体”,破解小商户自己无力管、社区管不着、政府监管难的治理难题。

(一)发挥商会组织功能,提升商户自治能力

组织化的优势在于通过组织的作用消解分歧、增进了解、互帮互助,增强自我发展和管理能力。在社区组建基层商会组织,激活了商户自治积极性,实现了从“被管”到“自管”、从“单兵”到“团队”互助式自我治理。首先是建立培训机制。根据中小工商户的需求,联合人社、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分行业、分规模量身定制职业培训。其次是提供互助服务。良好的沟通关系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关键。米尼造型黄老板说:“商会就是我们企业商户的主心骨,有了组织后,一些消息也能够及时传达到,有些问题商户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提供一些思路、路径或者资源等。”最后是化解矛盾冲突。商会组织具有密切联系商户的组织优势,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够以较为直接的方式实现对商户群体利益的代表与整合,调解商户之间的矛盾纠纷,保障商户合法权益,促进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二)发挥商户主体作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商会组织架起了社区、商户、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同一社区的“邻居”们关系更加融洽。首先是拓展社区治理主体体系。基层社区治理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网格员、商户、居民等。不同的主体发挥各自优势,联动协作。随着更多的商户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诸如社区卫生、垃圾分类等矛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商户门前市容环境得到了大幅提高,商户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其次是健全社会服务供给体系。熊家窑社区根据商户的特性梳理了分会会员资源清单、服务清单、需求清单,更好地实现商户、居民和社区一体化服务,激发商户服务社区居民的意识和行动,以社区服务增强居民对商户的信任。最后是构建多方协同服务体系。熊家窑社区商会会员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搭建健康义诊展台,组建义务巡逻队,以服务融入社区治理体系。

(三)发挥共建共治作用,夯实城市治理根基

枝江市工商联依托基层商会组织将分散的小商户融入社区治理共同体,将“商户、居民、社区”变为“共建共治者”,集众智、汇众力,夯实了城市治理的基层基础。其一,缓解基层压力,做好政府治理“解压阀”。小商户由于缺乏组织的纽带,游离在社区治理体系之外。商会将小商户组织化,提升经营质量,减少社会矛盾,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其二,协商公共事务,做好利益关系“调试闸”。基层商会通过向小商户赋能,引导其以组织化的方式有序参与公共生活,与社区协商公共事务,化解社区治理痛点和堵点,配合社区建好综合服务型社区,从而提高社区治理的韧性,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其三,盘活商户资源,做好公共服务“推进器”。熊家窑社区打造“微表扬带动微公益”品牌项目,构建“涟漪爱心传递”机制,激发社区居民、企业、商铺共同参与公益事业,引导商户践行社会责任。

三、商会赋能社区治理的启示

枝江市工商联在深入推进共同缔造与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实践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商会建设,将分散的“小老板”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探索出“商会 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一)深化工商联改革要大抓基层

工商联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广大小商户,是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以前,市级工商联“悬浮”在上面主要联系大企业和大商户,导致中小工商户处于无组织、无联系的状态,从“联合对象”成为“问题对象”。枝江市工商联以深化群团组织改革为方向,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着力点,以街道、社区为重心,将组织覆盖到基层数量最多、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小老板”群体,促进其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枝江实践表明,新一轮工商联改革的重点在于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商户们。

(二)工商联融入基层治理要延伸组织体系

枝江市工商联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哪里,党的助手组织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将商会组织下沉到社区,构建了“市-街道-社区-商户”四级组织结构,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分散的小商户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和载体。社区商会为小商户提供政策咨询、纠纷调解、诉求回应等服务,促进了小商户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了中小商户融入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枝江实践表明,只有完善工商联组织体系和架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小商户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完成新时代赋予群团组织的新任务。

(三)商会融入社区治理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要依靠人们共同创造,而实现“共同”需要长效机制和体制保障。枝江市探索实践“社区(居民) 商会(小商户)”共治共享新模式,整合治理资源,发挥主体优势,拓宽交流渠道,打通了商会组织服务企业和市场主体的“最后一公里”,贯通了社区与商会合作治理的“最后一百米”,疏通了居民与商户之间相互信任的“最后一米”,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建美好家园。枝江实践表明,共建共治共享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只有共建,才有共治;只有共建共治,才能共享;只有共享,才能激发和长期保持每一个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