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 | 李慧宇 张振宇:工会如何当好“助手”和“娘家人” ——基于湖北省枝江市“工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工会既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亿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娘家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会要认真贯彻落实,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投放,把广大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职工群体数量在增长的同时,工人的类属也越来越复杂。基层工会在其组织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基层组织覆盖范围不广、发挥作用有限、凝聚力量不强的情况。枝江市在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认真贯彻中华全国总工会“县级工会加强年”重要指示,落实湖北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省试点工作要求,通过纵向延伸组织体系,创新工会建会模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强化工会凝聚能力,为探索工会融入基层治理体系贡献了“枝江经验”。

一、工会融入基层治理的主要做法

2022年以来,枝江市工会通过完善工会组织网络、融入治理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打破工会组织根基不深、各自为政、缺乏保障的局面,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

(一)把人员吸纳过来:完善有效覆盖的组织网络

枝江市通过夯实工会基层基础,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一是完善“小三级”工会架构,保证组织覆盖。一方面,通过全面推进镇(街道)—社区(村组)—企业“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建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组织。另一方面,将工会组织延伸至湾落,健全“村(社区)工会联合会-村民小组分工会-湾落工会小组”的组织架构。二是优化入会渠道,保证联系覆盖。为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灵活分散、流动性高等特点,枝江市工会积极推行集体登记入会、流动窗口入会、扫码入会等方式,通过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多渠道吸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2022年,新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2355人入会。三是成立功能型工会组织,保证服务覆盖。为维护建筑工地农民工合法权益,枝江市工会成立栖湾小镇项目部工会联合会,最大限度把农民工组织起来。针对女职工权益保护问题,枝江市马家店街道中桥村选举产生第一届女职工委员会。

(二)让工会融入进来:拓宽工会履职新领域

枝江市工会创新活动方式、工作方法,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提高自身服务力,实现兜底保障与提升发展并重。枝江市工会以建档立卡、困难帮扶为措施,为职工提供兜底保障。同时,聚焦高质量发展,开展“名师带徒”等新型学徒制培训,推进产业工人学历能力提升。二是探索工会搭台、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合作新模式。枝江市工会通过与工商联合作,共建职工爱心驿站,带动17家企业参与、21家商铺设置免费纳凉点。同时,通过联动其他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活动100余场,参与人数2万余人。三是加强工会与社区对接,促增收与稳治理并行。一方面,畅通村(社区)与企事业单位工会对接通道,实现企事业单位食堂物资采购、职工生活采购与村(社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精准对接,为村庄增收;另一方面,共享数据信息,积极融入社区综合治理。枝江市工会聚焦新生代工人需求,走访企业问计职工,制定技能、学历、素质提升和心理健康4类课程,培训职工1.1万人次。

三)把成效巩固下来:建立长效运行保障机制

新时代群团组织需要不断创新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机制构建让自身的效能更大化,从而获得稳定发挥作用的体系保障。一是做实多方联动的协商调解机制。枝江市工会通过建立和完善由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搭建金点子、职工代表提案等沟通服务平台,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领域难题,建立区、镇(街道)集体协商中心,完善“矛盾调解中心 工会”集体协商机制。二是做好多方互惠的服务共享机制。枝江市工会通过空间开放、阵地共用、服务共享,把企业(单位)职工“专享”服务扩大到社区(村组)全体群众,打破工会服务的边界。三是做强多方参与的治理保障机制。枝江市工会通过组织工会干部到居住地村(社区)参与“共同缔造”“双报到、双报告”活动,通过入户走访、职工夜话等方式,了解职工真实需求,并健全考核机制,将走访活动做深做实。

二、工会融入基层治理的主要成效

枝江市工会通过健全组织、融入治理、完善机制,将边缘的、流动的职工组织起来,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起来,共同夯实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

(一)工会服务体系到边到底,增强工会组织能力

枝江市通过完善工会组织体系,促进了工会职能的发挥。一是组织健全,保障盲点覆盖。通过健全“小三级”工会组织,枝江市工会将组织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最边缘,最大限度把新业态人员吸收到工会中来。目前,枝江市基层工会组织达到694个,共网罗会员76367名,分别比2019年末增长56%、29%。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动态建会率90%、动态入会率90%以上。二是阵地完备,保证有效覆盖。枝江市通过做好小、优、实的“会站家”一体化建设,为职工提供便利的休息、生活和娱乐场所,以提供服务为契机,增强职工与工会的互动联系,确保组织有效覆盖。针对化工、船舶制造等行业经营分散但关联度高的特点,市总工会选树具有产业引领力的企业作为龙头,成功组建了5个行业工会联合会。

(二)工会进入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枝江市工会通过积极融入基层治理,在与多方主体互惠合作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一是以互惠合作实现无缝隙的基层治理。枝江市工会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站式多元办理机制,优化“源头收集、联动办理、分流提速、双向评价、一周办结”流程,将工会职责与基层治理有效结合,实现职工群众满意率95%。二是以桥梁纽带实现有活力的基层治理。枝江市以工会平台为纽带,将妇联、共青团、工商联工作盘活,摆脱了群团组织各自为政、服务重叠的问题。三是以履行责任实现可持续的基层治理。枝江市工会筹资184万元慰问、帮扶职工2.4万人次,为困难职工提供兜底保障。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技能,增强产业工人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互动长效保障机制,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枝江市工会通过突出自身优势,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互动,为职工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夯实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一是构建多方解决问题渠道。通过联合区级矛盾调解处理中心、镇(街道)职工调解室、企业内部调解室,健全“调裁诉”有机衔接机制,枝江市总工会实现了职工矛盾纠纷科学分流、多元化解、快速调处。在常态化开展分层次(区级、镇级)、属地为主的集体协商工作中,将矛盾化解在源头。二是构建多方服务平台。枝江市工会在实名制会员卡上搭载精准优质的“互联网 普惠”服务,实行线上选择、线下体验。打造集宣传教育、互动交流、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工作服务平台,实现普惠性、常态性、精准性服务。三是构建多方共商共治平台。枝江市工会以党员干部下基层、深入社区(村组)一线为契机,与村(社)共商、共建、共治。在熊家棚村,枝江市工会将每周四定位“共同缔造”议事日,并拨付5万元经费支持熊家棚村建设。

三、工会融入基层治理的启示

枝江市“工会组织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探索不仅解决了群团组织覆盖不到位、服务不在位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流动性社会带来的治理难题,对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牢记“党的助手”是工会融入基层治理的根本原则

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工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党的助手”的身份使命。枝江市坚持以“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群”的工作思路,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扛起政治责任。发挥工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阵地优势和群众优势,按照“党的组织在哪里,工会组织在哪里”的要求,落实党委政府安排部署,服务各类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扛起新时代工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使命担当,为党和政府解决基层问题、夯实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担当“解压阀”和“助力器”。

(二)实现对职工群众的有效覆盖是工会融入基层治理的重要前提

工会融入基层治理,需要立足自身工作性质,健全广泛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深入把脉群众所需所想、所急所盼,在服务群众中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枝江市推进实施“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规范化建设,将工会组织触角延伸到最基层;通过“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多种形式,推行集体登记入会、流动窗口入会方式,吸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健全覆盖各类劳动者群体入会,做到“哪里有职工群众,哪里就有工会组织”。

(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工会融入基层治理的关键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群团组织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所联系的群众,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其使命所在、价值所在。枝江市探索“以工会搭台、各类群团组织合作”的新模式,在联结政府管理与群众需求的过程中有效破解以往群团组织工作开展各自为政、服务重叠的问题,切实发挥各类群团组织职能所长,实现功能互补,将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精准有效发挥。

(四)坚持群众路线是工会融入治理的重要路径

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离开了群众性,群团组织就容易走向行政化、机关化。枝江市坚持以群众路线作为工会开展工作的根本路线,以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有效覆盖市(县)域“劳动者群体”入会进会,提升培训行业就业人员技能,开展群众性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将人民群众作为群团组织的力量源泉,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贯穿到工会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的各个方面。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