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如何让协商制度进入基层治理实践之中,是提升我国协商民主制度效能的关键所在。面对基层政协存在的“角色淡化”“组织悬浮”“委员缺位”等问题,枝江市创造性地提出“一线协商·共同缔造”新方法,将“协商”从办公室、会议室下移到距离民众最近的“事项现场”。通过搭建组织体系,延伸委员履职“触角”,深入基层,到群众身边;以服务民生实事为目标,创新协商形式,凝聚建设合力,提升协商民主的制度效能,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政协力量提供了生动的“枝江模式”。
一、延伸一线:构建基层协商民主“新体系”
枝江市政协把协商组织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把协商场所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把协商主体从干部向群众拓展,做到协商在基层,群众来参与、众人来商量、办法大家想。
(一)角色再定位:变“办公楼里的政协”为“群众身边的政协”
枝江市人民政协积极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活动,坚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一方面,以“人民政协为人民,人民政协到人民中去”为协商体系下沉宗旨,推动协商重心下移。枝江市贯彻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湖北省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关于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的通知》方案,从顶层设计上面发挥政协智力密集、联系广泛、贴近群众等专业优势,为基层治理注入政协力量。2022年,枝江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和专委会成员指导参与“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102场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参与基层协商活动,带动各协商小组开展基层协商活动300多场次。另一方面,以共同缔造为政协委员行动理念,突出协商治理功能。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枝江市人民政协通过一线协商,更加突出其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以政协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基层治理。2022年,枝江市政协各基层协商小组聚焦基层群众操心事、烦心事,解决难题100多个。
(二)组织再建设:变“为了人民的协商”为“人民之中的协商”
会议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由于基层政协组织体系的不完善,县以下尚未形成与政协相衔接的组织和平台,难以有效对接群众期待。为此,枝江市将政协委员的“办公桌”搬到群众的屋场院落,发挥基层民主协商的制度优势。首先,延伸组织架构,破除政协“止步于县”困境。枝江市按照“广泛参与、就近就地”原则创新政协组织形式,将住枝宜昌政协委员、本级政协委员和各界别活动(联)组市直协委员,以其居住地或工作所在地为主,全员下沉镇(街道)和村(社区)两级,形成了政协活动组和活动小组。目前,枝江市政协已组建设立9个镇(街道)活动组,将217名政协委员编入51个“同心圆”协商小组,分别联系201个村(社区)、13个企事业单位,有效整合协商力量,确保政协下乡更精准、更高效。其次,整合下沉力量,创建“委员-代表”之家。枝江市白鸭寺社区整合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方力量,制定了“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工作室制度,成立了“党代表之家、人大代表之家、政协委员之家”,实行常态化下沉,每个月委员要负责一次接待,并邀请教育、住建、执法等部门到站,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再次,对接治理平台,融入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枝江市政协通过对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村(社区)“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农村院坝湾落会、小区夜话等基层治理平台,推动政协委员融入基层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全过程。最后,回应具体问题,联结基层社会多方主体。以前政协主要通过在县级以上政府开会、提案的方式解决民生实事,现在以群众为主体,将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团结在一线,把问题解决在现场。例如,针对桑树河村群众所盼,政协委员联合枝江市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就该村沟渠清淤提供资金支持、项目支撑和日常管护达成一致意见,困扰村民已久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三)履职再优化:变“为民众发声”为“制度化服务”
为民众发声是政协制度化的履职方式,而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政协,不仅要发声,还要在治理实践中直接为民众服务。枝江市政协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与群众商量,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一是制度化履职。枝江市出台《政协委员履职积分制管理实施办法》,提高委员履职热情,推动委员融入基层治理,政协委员通过“竖起耳朵听”“睁大眼睛看”“面对面地议”,实现了履职“接地气”,服务群众“零距离”。二是常态化服务。枝江市政协通过划分委员责任片区,常态化下沉包联小区,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扎实履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责任。在村(社区)成立“同心圆”协商工作室,通过政协发挥联系不同主体的优势,聚焦基层群众的“微关切”。三是专业化赋能。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具有联系界别群众、组织治理主体的优势。围绕顾家店镇蔬菜产业发展困境,枝江市政协发挥政协联系界别群众的优势,将产业技术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引进田间地头,并联合多方捐赠解决了配套建设资金117.5万元,凝聚了“共同”智慧,彰显了“共同”力量。
二、双向沟通:激活基层协商民主“新动能”
枝江市完善基层政协组织体系,实现政协委员履职“上接天线,中接实情,下接地气”,提升基层协商民主的治理效能。
(一)沟通社情民意,提升协商民主治理效能
信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是实现决策准确性的前提。人民政协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组织机构,其核心要义是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这一核心要义意味着,政协不能只是单方面地采集群众意见,而需要在民众现实需求和国家大政方针方面实现双向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及时收集群众信息,避免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出现“盲人摸象”的问题。枝江市政协通过创新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将政协的工作体系扎根于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制度化、常态化途径获得一手、真实、关键信息,收集客观有效的社情民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发挥协商民主的制度和功能优势,提升基层治理效能。2022年,市政协开展重点协商议政活动13场次,提出意见建议120余条,相关议政建言材料均得到枝江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并转化落实。
(二)联通群众主体,增强协商民主体验感
枝江市政协通过延伸基层议事协商平台,培育协商民主文化,营造协商民主氛围,提高各界别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广泛吸纳民意,变“我不会说、我不想说、说了也没用”为“我敢说、我想说、我能说、我说话有用”。“以前只知道有政协委员,根本没想过他们会走到我们身边,听我们说话,帮我们解决问题。”枝江市百里洲镇曹家河村村民张廷禄说起身边的政协委员时,真情感叹“他们是真的在关注基层老百姓,让人觉得暖心。”因此,对于群众来说,政协下基层不仅帮助其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还增强了参与协商的体验感,深化了民主观念。岩发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国全说:“协商不走过场,真协商,办实事,‘同心圆’协商靠谱!”
(三)联动政府和群众,畅通了凝聚共识渠道
作为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桥梁,政协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党委政府,有着畅通凝聚共识渠道、促进科学决策的独特作用。枝江市政协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联动各政府部门,聚焦实事凝聚多方共识。“一线协商”创新了协商民主在基层落实的规则,完善了基层协商制度,培育了协商民主文化,弘扬了民主协商的精神,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此同时,通过有效地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满足了民众对于参政议政的需求,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巩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三、聚焦民生:一线协商何以“有为又有效”
枝江市政协与时俱进,聚焦群众所盼,创新协商机制,回应国家和基层治理需要,发挥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等作用,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注入政协力量。
(一)一线协商有利于激活“有事好商量”的传统理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枝江市通过创新“一线协商”“同心圆”协商民主等基层民主形式,将政协延伸到群众身边,对接村湾夜话、党群连心站等基层议事协商平台,激活了内生于村庄内部的“有事好商量”传统理念资源,调动了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政府所愿”与“群众所盼”有机结合。
(二)延伸政协组织“触角”为“协商”进入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协组织向乡镇、村的延伸,能够帮助政协委员更好地联系基层群众,强化基层政协在推动基层治理方面的优势和能力。枝江市政协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原则,打通县-乡-村三级基层政协协商组织架构,搭建了政协活动组、工作室等协商平台,为委员和部门干部到群众中去、到现场去、到关系群众众利益的事项中去搭建了桥梁、打通了渠道,激活了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三)参与基层治理实践是政协和基层双向赋能的有效机制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既是民主协商的重要主体,又是培育协商民主的重要力量。政协下乡不仅明晰了新时代基层政协的角色,提升基层政协民主协商、服务群众能力,而且促进了培育了基层群众协商民主的文化和理念,锻炼了群众众参与议事协商的能力。“同心圆·协商工作室”可以使政协委员、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政府工作人员等主体进入现场,弱化其原有的身份标识,以更加平等、有效的方式开展面对面、点对点地协商,实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解决实事的效果,最终实现基层政协和基层社会双向赋能、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