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受访老人房屋照
谈到上世纪的南下打工,我大多还是只从书里和电视剧里见到过。因为在我的家乡山东淄博这边老一辈人确实有较为明显的安土重迁观念,这里大家主要都是以务农为主,自给自足的生活较为安定,加上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家庭和家族观念,大多数人都愿意留在家乡,不愿意外出务工。也是得益于本次的调研任务,我对上世纪的“农民工”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确定了本次调研的访谈对象张爷爷,他出生于1957年,上世纪末去了深圳打工做装修工作。在访谈中张爷爷提到当时不用去队里挣工分了,可以自由外出务工,那一刻我想起了去年关于土地承包的口述史,当时养鸡养鸭也不一定被允许,这也让我感受到上世纪后期快速的时代发展,人生的选择性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自身发展的舵也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时代快速发展之际,是留在熟悉的家乡还是去探索未知的南方,也是张爷爷面临的难题。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本次的调研感受。
一亲友带动:从外部驱动中理解“背井离乡”张爷爷是村里最早一批外出打工的人,那时候决定去深圳也是因为有亲戚在那待过,觉得工资待遇比在家务农好得多,所以劝张爷爷也去。但是如果决定要去深圳的话,家里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地里的庄稼、孩子老人的照顾都落到了张奶奶自己身上。一个人背井离乡,在那边人生地不熟,语言、气候、生活习惯都不适应,但最后还是为了给孩子们赚更多学费生活费,张爷爷决定南下广州打拼。
在那边的生活遇到了很多难题,但是工资是在家务农的好几倍,这也让张爷爷没有后悔去深圳。张爷爷是谈到自己的儿子当时学习成绩并不好,初中时也很调皮,当时就把他带到广东去见见世面,这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考上大学就留在北京工作了。谈到这,张爷爷也觉得当时带孩子去深圳是个正确的决定。
二一体两面:从土地确权中理解“各持己见”对于土地确权,村民们也谈到了很多好处,比如强化物权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促进土地流转,确权之后农民可以放心地将土地进行流转,增加自己的收入;有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等等。土地确权是对土地权属的确认和登记,在访谈中张爷爷提到了土地三十年不动,这是规定耕地的承包期是三十年,旨在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但张爷爷认为这样并不是很好。张爷爷的邻居家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没出嫁之前在村里会分四亩地,而出嫁了之后在婆家的村里也每人分了两亩地,张爷爷的儿媳妇在结婚之后却没有分到地,因此张爷爷觉得这样并不规范。在实际情况下,不同主体对于同一政策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推动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三故土难离:从乡土情结中理解“叶落归根”张爷爷的女儿现在也在深圳买房定居了,儿子也在北京定居了,但是张爷爷说自己还是要回家,在外面别人问自己是哪里人,张爷爷会脱口而出山东人,但是张爷爷的外甥女就认为自己是广东人。虽然在南方生活养老也很好,但自己总归是想回家,张爷爷和张奶奶两个人这几年就回山东不去深圳了。平时打打零工也不用孩子们操心,周围都是老邻居,闲了就找人聊天,生活一点都不闷。而我问到张爷爷年纪大没法种地时张爷爷谈到自己就算没有土地了也永远都是农民,不管去哪自己的人生底色都是农民,离不开这片土地。
张爷爷的人生经历在同龄人当中已算是非常丰富,在时代洪流中勇敢掌舵南下,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加了家庭的收入,也为子女们打开了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的窗户,让子女们在未来也勇敢走出去,创造新生活。
张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