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投稿 | 曹阳平:移民的选择:土地流转中的“坚守“

出生于湖北,却操着一口流利的河南话;明明没在河南居住,却有着河南的饮食习惯;没见过河南的一切一切,却在听到“河南”这个词时心中难免一阵悸动,柴湖镇人们与河南的羁绊或许还应从1958年9月修丹江口水库开始细数。而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会与柴湖人勾连出怎样的“情缘”呢?出于对这一问题和领域的好奇,我决心参与“农民流动与土地流转”口述史的调查,希望能通过与农民们面对面的交流,探寻那些环绕在柴湖农民与土地间的羁绊。

河南人民移民到柴湖的壁画)

一、调研初,于熟人中寻得合适之调研对象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传统中国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即熟人社会。”在柴湖镇红旗村这点尤其为胜。

在刚了解到“农民流动与土地流转”口述史的相关内容时,我就决定了在我从小长大的红旗村去寻找调查对象,一方面是属于农村,家家户户手上都有那么一两亩地;其次,红旗村外出务工的人也不少;再次,我们村里有个承包大户,有土地的承包必然有土地的流转;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我自小在这儿长大,有共同的语言。

在农村里“有个熟人好说话”这句话的含金量在调研的过程中还在上升。在寻找合适的调研对象时,我跟我爷爷奶奶描述过合适的调研对象是什么样的,他们跟我说了几家可能符合条件的人,我挨家挨户的上门询问,不是不符合条件就是还没开口就被拒之门外。在接连遭受到几次拒绝的我逐渐意识到,光会说一样的话还不中,还得找懂跟他们交往方式的“熟人”才行,而我的奶奶是较为适合的人选。果不其然,在跟着奶奶寻找调研对象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农村中的“熟人”的能耐,她们会以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说话方式(例如拉家常)在表达自己诉求的同时,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在奶奶的助攻之下,我找到了最为合适的调研对象且跟她约好第二天上午登门拜访。

二、调研中,于言语中窥得土地变动之全貌

这个调研对象是张奶奶的二儿媳,按辈分我应该叫嫂子,她是1967年出生,祖籍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968年因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举家搬迁到现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柴湖镇,1988年结婚嫁到红旗村并在此扎根。在访谈之中,我能感受到她的紧张与戒备,于是我奶奶跟她随意聊天使得她逐渐放松下来。

在与她的交谈中,我明显的感觉到了时代、土地与农民之间的“情缘”。张奶奶家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他们老伴儿俩,所以在土地刚分下户的时候,按人头张奶奶家一共分得七亩地,后三个儿子各自成家,各分得两亩地,还有一亩地归俩老人所有。后来因为红旗村人口的此消彼长,村民们要求重新划分地,于是在1990年左右,除了部分需要自留的土地外(例如宅基地),剩下的土地放在一起重新划分,此后,每户人家的地算从此确定下来,几十年了也没再动地。而在2013年左右红旗村开始土地确权,2014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下发,自此各家各户的土地划分有了文书佐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当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外出打工的时候,嫂子一个“穷”字让我沉默了许久,她跟我算了一笔账,当时她家两亩地每年最多养一头猪,除去两亩地的提留款、种地的投入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以及孩子上学的花费外所剩无几,每天难见细米白面,正所谓“富不了种地的”。为了给小孩更好的生活,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于是她和丈夫两人均去沙市务工,她家的土地就给了她的大嫂种,因为她的大嫂自己没分到土地,家中只有一亩地但有三个小孩儿需要抚养,所以嫂子没让她大嫂拿粮食也没让她大嫂给钱只让帮忙交了提留款;嫂子在2000年之后务工后回来,她的大嫂不种地了,于是这两亩地就被包给了承包大户直到现在。当问到她在外务工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彻底不要地了,直接在城里定居,她说自己从来没想过,在她眼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最后的退路,咱们农村人跟地是不离的。

三、调研后,于经历中习得访谈调研之经验

后来我随机问过许多的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对于土地的看法,虽然年龄跨度较大(从50后到80后),但他们对土地的看法竟出奇的统一:土地不能丢。一个爷爷说,“我们柴湖人作为丹江口建设的移民,背井离乡来到柴湖镇扎根生活,从我们这一代到80后都是下地干过的,都是得到过着片土地的馈赠的,怎么会那么傻憨憨的把我们老百姓的根基土地丢了呢?”我悟了,土地对于柴湖人来说,不仅仅是生存的依靠,更是情感的寄托。在后续整理材料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和感悟:

1、巧妙“利用”熟人社会:在刚选取调研对象的时候,我总想着自己也是本村的人就打算自己去寻找接触,可没想到遭受了多次的拒绝,后来明白了本村人不等于“熟人”,等我跟随我的奶奶,利用她与村民之间的熟人关系寻找调研对象访谈时,调研对象明显更加放松和配合,更是印证了那句“村中有旧识,言谈自投机”,这让我意识到,在农村调研时,寻找一个合适的“中间人”或“熟人”作为桥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访谈技巧的合理运用:在与调研对象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访谈技巧的重要性。比如,在跟其对话的过程中,需要将书面语“加工”成口头语,让访谈对象能更好的理解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在访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把控节奏和方向,引导调查对象的回答是跟调研内容相关而非变成完全意义上的拉家常。

3、尊重和理解的坚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有些问题调研对象不愿回答的情况,这时候调查员的言语和行为也许会影响到这次访谈调研的成败,那该不该问,该如何问,这是我们需要下功夫去学习和了解的。


曹阳平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