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投稿 | 赵鑫垚:新华新生:一个陕南农民的土地情结

1、新华之前:山区中成长印象

在陕南这片土地上,西北的风沙与东南的水汽因秦岭的阻挡而难以交汇,也正如那些不为人知的人和故事因时代的逝水东流而渐渐隐没。农村,农业,农民,土地,这些曾令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骄傲的词汇也因岁月的变迁而日渐消融。“农”之一字,真的已经成为时代的眼泪?我的调研,也正是在这种思考中展开。我也通过这次经历,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运用本地“熟人社会”的特征,拜托亲属,多方打听,终于有所收获。通过熟人介绍,联系到汉阴县劳动模范,养殖产业大户陈小松先生,他告诉我:“我的养殖场就是土地流转来使用的,我帮你找一位我的承包人”。陈先生为我介绍了他的叔叔,现年67岁的陈昌友爷爷,作为我的调查对象。在乙巳年正月十二(2月9日),踏着春节的余韵,我驱车前往了汉阴县新华村,见到了这位精神抖擞的小老头,开启了这场访谈调研。

二、新华之旅:一位老人的自述

(图1:受访者照片)


访谈伊始,老人稍显紧张。他在知道我的来意后,拘谨又羞涩地说:“我这老汉儿有啥好问的嘛。”他的侄儿陈先生为缓解他的紧张,也留下来与我们一同进行访谈。我们就以“谝广子”(方言,意为聊天)的方式正式开始了访谈。

随着话匣子打开,陈爷爷讲起了他的故事。在80年代的时候,他是学习最好的一批人。他自豪地给我说:“别看你们都是“高材生”,我那个时候也是个高中生哦。”他们家兄弟姊妹共八人,他年纪最小。但是,由于生活所迫,家里兄弟姐妹太多,上学总是断断续续,上大学也成为奢望。于是,他就辍学在家务农。

当我问到“土地流转之后,离开了土地,农民还是农民吗”时,他沉默半刻,斟酌了很久,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按照国家的划分,我还是农村户口,我也还是农民。”“但是从我心里来说,我一辈子都不喜欢,也不想觉得自己是农民。”讲完这句话时,他一直笑着的眼睛好像带有一点水汽。“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发展吧。”他笑笑,又对我说:“没有希望,看不到希望”“所以,要不然就做生意,要不然就打个工”。在提到后代出去上学后留在城市,对土地感情淡薄的问题,养育了两个大学生的陈爷爷,也只是跟我轻描淡写地说:“不说他们,我自己其实也并不把土地看到很重要,也不觉得需要用土地来养老”“我有儿有女,也有养老保险,不需要土地这一点收入来维持自己生活”“后辈人出去了肯定有自己生活方式。”我从他淡淡的话语中,却感受到了深深的失落与感伤。

(图2:受访者现居主房屋)

我曾经访谈过很多人,却第一次从一个老辈子嘴里听到了“希望”这个词。从他的眼里,我看到了,和黄土地一样深邃的,对土地的深厚情谊。他深爱着养育自己的土地,但伤感着只有离开她才能生存的困境。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感情,这种对土地的依恋的埋怨,这种中国农民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来只有在传统,朴实,辛勤的热土上才能孕育,而我们,却似乎要把它抛在时代的洪流之后了。我第一次,在抚摸土地的湿润与肥沃中,在与农民的交谈与感悟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这一命题的价值,农村与土地,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啊!

(图3:已被变为渔场的原土地)

本次访谈,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左右。结束后,我们的合影选择在养殖场的大门口,他自豪地说:“这是我侄儿的场。”我明白,在他心里,这里承载了他生活了一辈子的,新华村的未来。

三、新华之后:新华振兴的未来

(图4:受访者兄弟姐妹八人曾住的老土屋)

访谈结束后,我坐在回程的车上,看见了路上的土制房屋,在它旁边,是一栋新建的,两层的自建房,里面的一家人正在发出欢声笑语。土屋承载了乡村的过去的经历,新房子代表了新时代的篇章。在面对这新旧交替的事物,我沉思了很长时间。我的脑海里一直回忆着跟陈昌友老爷子的交谈。他的感伤,他的淡然,他的兴奋,好像还一直在感染着我,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坚信,陈老爷子热爱这片沃土,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坚信,我也热爱这片土地,它也养育了我。同时,也有千千万万个朴实的人热爱着脚下的土地。我更坚信,当乡村振兴的浪潮深入广大农村之时,一切旧的感伤,对土地的情感,对农村的深沉爱意,终会以历史的力量席卷而来,前进的发展终将实现。所有的爱,会汇聚成为民族振兴的磅礴力量,一个崭新的中国农村终将铸就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全新篇章。


赵鑫垚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