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日志 | 王瑞敏:往来皆为家:豫东农民的无奈突围与衷心坚守

1992,一个豫东人,为了给儿子办一场体面的婚礼,背上了行囊,离开了家乡。现在,一群豫东人,为了托举起家庭的希望,背上了行囊,离开了家乡。他们离开家,却又从未离开家。他们为家而离乡,为家而归乡。岁月荏苒,辗转来往,豫东人用半生的经历,生动地书写着他们对家的牵绊。

01烟火年年:横跨历史的寻觅之法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然成为尘封已久的历史。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无法穿梭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直接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但我们能与历史人物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从而把握历史的脉搏,感受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

临近新年,离乡之人陆陆续续归乡,火车站、高铁站、机场……挤满了提着大包小包的人们。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却也洋溢着期待与喜悦。我与父母谈论起口述史访谈的想法,他们建议我年后去找大爷,因为他是村子里第一个外出务工的人,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

图1 受访者全家福

02风尘仆仆:农民迁徙的突围之路

农民外出务工,不仅是个人发展上的突围,更是家庭发展上的突围。1992年,为了能给儿子办一场体面的婚礼,大爷第一次背井离乡,踏上前往天津和长春的务工之路。从绑钢筋、当厨师再到看厂子,大爷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敢于抓住机遇,在恰当的时候毛遂自荐,为自己谋得一份轻简的活计。

农民流动,既是地理上的迁移,也是身份上的转变。农民在流动中寻觅生存空间,在历史和现实中重构起身份认同。大爷的外出务工的经历,是无数中国农民寻找出路的缩影。他们那一代人生于田野,长于田野,耕于田野,如果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或许他们一辈子都是田野的守护者。

图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03生机勃勃:土地流转的革新之篇

与农民流动相伴而生的是土地流转,它促进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了契机。通过土地流转,零碎的土地变得规整,现进的生产技术得以运用,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大爷曾说,土地流转是一件好事,它避免了土地抛荒的出现,又能够获得一定的流转受益,农村又焕发起了生机与活力。

土地流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推动着农业的集体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但也考验着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依赖与归属感。农民离开了土地是否还是农民?这是一个困扰外行人的问题,但是大爷却告诉我,流转并不是买卖,务工也并非离开。农民离不开土地,正如鱼离不开水,土地始终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千百年来,农民与土地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土地不仅为农民提供物质保障,还为他们提供着精神食粮。

短短三个小时,大爷讲述了他的家庭史、奋斗史和未来史。我们虽然无法重回过去,去接触过去的人和事,但历史从未远离,它就在我们身边。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口述史是人讲述的历史,不仅可以知兴替,也可以知得失。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数据,而是充满温度的个人记忆和情感体验。

图3 访谈者和受访者照片
(左一访谈者,中间受访者,右一受访者的妻子)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