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土地流转中的时代印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道尽了无数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深沉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们与时代命运交织的纽带。1992年,肖大叔放下锄头南下广州务工,亲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土地制度变迁的交织浪潮。三十余年的时光,从“离土求生”到“返乡守田”,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农村土地政策从探索到成熟的历程。通过他的讲述,我触摸到一代农民对土地的复杂情感,也深刻体会到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深远意义。
02 离土求生:打工潮下的土地初探
上世纪90年代初,肖大叔的五亩地因零散分布、灌溉不便,每亩水稻年收成仅800余斤。“那时候,种地只能糊口,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得借钱。”1992年,他决定将土地转包给同村亲友,带着妻儿赴广州打工。彼时,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转包仅凭口头约定,每亩年租金不足50元。“签合同?没听说过。村里人信得过,但后来也有人因租金闹过矛盾。”他感慨道。这种基于乡土信任的流转模式,虽维系了土地的基本耕作,却也埋下了权责不清的隐患。 在纺织厂打工的岁月里,肖大叔每月往老家寄钱,却始终牵挂土地:“夜里总梦见田里稻子黄了,可回去一趟车费抵半年收成。”土地于他,既是生计的“包袱”,亦是精神的“根”。这种矛盾心理,正是第一代农民工的集体写照——离乡为求生计,恋乡因血脉相连。
03 政策破局:土地确权与流转规范
2010年后,肖大叔发现家乡悄然改变:土地确权 证书发放到户,村里建起流转服务站,承包地边界清晰登记。“渐渐地不用为地界吵架,租金也能按合同收,每亩涨到500块。”邵阳市自2022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严格规范了流转程序,要求工商资本准入审查、合同备案,并设立风险保障金制度,防止耕地“非粮化”。肖大叔感叹:“现在年轻人手机一点就能查流转信息,和当年比真是天壤之别。” 今年,邵阳试点“一户一田”政策,零散地块合并成片,政府每亩补贴3000元。肖大叔将三块旱田整合后,儿子想返乡承包50亩地种植富硒水稻 ,以机械化耕作让收益翻番。“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政策好,土地可能变成‘金饭碗’。”他眼中闪着光。这一转变,闪耀着国家“三权分置 ”改革与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成效。
04 土地情结:从生存依赖到情感归宿
尽管生活已不依赖土地,肖大叔仍坚持保留一亩自留地种菜。“摸到土,心里才踏实。”这种情感,在城镇化浪潮中愈发珍贵。他提到村里闲置农房被改造成民宿,有过路游客体验农耕,“城里人花钱来种地,咱农民反倒成了老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盘活闲置农房”政策,更是推动“让老屋焕发新生”的实现,也让他看到土地价值的多元可能。 访谈中,他反复摩挲着泛黄的土地承包证:“这本证是命根子,有它,子孙后代都有退路。”这份对土地近乎执拗的眷恋,背后是农民对政策稳定性的期待,更是农耕文明千年积淀的精神基因。
05 青年使命:以躬身实践厚植兴农情怀
肖大叔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文化载体与情感纽带。当前,国家推动土地承包期再延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提高至2400元/亩,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更需思考:在这样一个智能技术等新型科技加速膨胀的时代,如何将传统乡土智慧与现代政策、技术结合?怎样通过科技助农、科技下乡让土地增值惠及更多农民? 调研尾声,我跟随肖大叔走进麦田。冬日的暖阳下,他弯腰捧起一抔沃土:“土地最实诚,你流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这句话,让我更读懂了一代农民的坚守,也坚定了用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
结语 在土地与人的对话中赓续前行
从“被迫离土”到“主动兴土”,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经历深刻重构。肖大叔的半生辗转,既是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叙事,亦是国家“三农”政策演进的历史注脚。他身上的故事,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未来的启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亦有动力将知识书写在田野大地上,用治理创新破解“三农”难题,以新时代传承守护乡土根脉,让兴农情怀在躬身实践中绽放青春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