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世界意义研究”开题会顺利举行

2025年6月20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世界意义研究”开题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楼举行。项目由我校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江畅担任首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鸿飞、社科处副处长蔡鹏、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陈军亚,以及各子课题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

专家评议组有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武汉大学李建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曹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戴茂堂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李培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喻立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毛华兵教授。汪信砚教授任专家组组长。

开题会第一阶段由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蔡鹏主持,李鸿飞副校长、陈军亚院长分别致开幕词。李鸿飞在致辞中表示,我校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作为政治学一流学科核心,长期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术前沿,是全国政治学研究重要阵地。他肯定江畅教授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新进展,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注入动力,代表学校感谢各位专家,预祝开题会圆满成功。陈军亚在致辞中向江畅教授对研究院作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她表示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战略价值,还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历史反思的重任,期待课题组在江畅教授的带领下,多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理论成果。

开题会第二阶段由专家组组长汪信砚教授主持。首先,项目首席专家江畅教授围绕课题的总体框架、学术创新、社会服务功能及重点难点等方面作了汇报。他指出,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研究工作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学术严谨性认真推进。为此,他提出了“总—分—总”的研究结构:开篇“总”部分聚焦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为课题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分”的部分是研究重点,涵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与世界意义三个核心维度;结尾“总”部分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精神价值的提升,作为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此外,江畅教授创新性地从哲学价值论视角切入,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价值”概念及其内涵,为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本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后,专家组围绕开题报告展开评议,并提出诸多肯定性观点和建设性意见。汪信砚教授认为,本课题系统呈现了首席专家长期的学术研究积累,尤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精神价值的关注具有鲜明的学理特色和问题意识。在整体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设计思路较为清晰,尤其第一个子课题着力勾勒中国现代化从模仿式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他建议,课题在结构设计上应适当调整“总—分—总”与“一总三分”的关系,避免内容重复和结构失衡;同时要厘清“中国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别,明确“中国式”应从改革开放后起算。此外,他还对课题各部分的理论内容概念、分类体系、“精神价值”的内涵和课题的实践推进路径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意见和建议。

徐勇教授高度评价本项目在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方面的重大意义,指出其设计周全且具特色。他强调重大项目需以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为原则,避免面面俱到,建议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坐标,从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世界意义三个维度展开研究。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需避免照搬传统、苏东或西方模式,应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如共同富裕、大一统)中蕴含的现代化历史基因,强调道路自主性。对于世界意义,他主张通过比较研究凸显中国路径的特殊性、独特性和普遍性。他建议项目需聚焦国家需求与研究特色,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衔接,力求突破既有框架,实现学术创新。

李建华教授赞赏本项目理论高度、视野开阔和集成性强,尤其肯定其哲学层面的探讨。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提交四、五十万字的精炼报告,但可扩展出版聚焦“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世界意义”三个关键词的五本书。二是需明确各子课题逻辑关系,避免内容重复。三是强调表达精准性,关键概念提法应与官方文件一致,避免过度强调理论创新。四是细化子课题设计:调整理论演变表述,整合自主建构与历史进程,厘清第四、五章关系,考虑将精神价值作为结语并为后续研究铺垫。他强调文化传统研究需遵循中央文件逻辑,世界意义需通过比较彰显,提升整体可操作性。

曹刚教授高度评价提纲体系完整性、逻辑严密性及理论创新(以文明新形态为核心),认同“人民性”作为根本性、超时间范畴的价值属性。他提出三点改进建议:一是部分章节(如子课题一与五)内容有重复,理论深度待加强,建议增补非西方理论批判和中华文明连续性分析。二是子课题二需增加实践载体案例及转化风险讨论。三是子课题四应强化全球南方视角和“一带一路”等公共产品案例;子课题五需定义核心指标并应对数字时代挑战。他建议整合形成“道德传统→精神价值→文明新形态”的递进逻辑,强化比较视野与案例支撑,融入跨学科方法,提炼如“韧性现代化”等标识性概念,提升研究格局。

戴茂堂教授认为,课题团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所展开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课题标题本身已预设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两个张力场域,为后续理论展开提供了重要切入点。课题设计整体架构合理,视野开阔。他建议,在经验总结部分,不仅要提炼成功经验,更要反思其中的历史教训,如全盘西化与保守主义之争;此外,应更充分挖掘“中国式现代化”中“现代化”作为动词的动态意义,呈现其历史生成过程中的张力与变化。尤其子课题五在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精神价值方面仍需进一步明确逻辑主线,避免脱离整体结构。

李培超教授肯定课题采用“总—分—总”结构,认为其体现了立足当下成就、追溯历史根源、展望未来发展的研究视角,高度契合国家政治导向与展现中华文明辉煌。他指出首子课题可清晰绘制中国在世界现代化版图中的坐标,子课题二旨在揭示支撑现代化的深厚文化传统根基,子课题五则前瞻性地聚焦精神价值提升。他认为,当前提纲更多是框架而非写作细纲,子课题间存在内容矛盾与重复,亟需整合分工,调整研究视角与思路,通过多次研讨理顺内在逻辑。他强调课题应强化学理分析与实践导向的紧密结合,确保从成就展示、根源剖析到未来展望的系统性论述,从而增强研究的整体说服力与可操作性。

喻立平教授认为,本课题在起点设定上体现出鲜明中国特色,能够从农业文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性、后发型现代化等视角切入,论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路径,抓住了问题根本。对“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导也把握得比较到位。他建议,在文化传统部分,应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中“尊道贵德”“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增强章节的内在逻辑联系;关于历史经验和世界意义部分,应采用“总—分—总”结构分类呈现,减少内容重复;至于“精神价值”的表述,则建议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概念统摄,从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及未来发展方向两个维度展开,增强可操作性与理论厚度。

毛华兵教授赞扬本项目立足新时代实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意识、战略意识和理论前瞻性强,采用“总—分—总”框架逻辑清晰。他认为各子课题功能明确(如正本清源、奠定文化正当性、经验提升理论、文明建构、精神驱动)。但他指出子课题间存在功能交叉和逻辑断裂,建议采用递进式结构,强化文化传统到历史经验、世界意义的桥梁作用,统一概念形成闭环理论体系。针对子课题二,他建议:一是凸显世界历史背景,分析中国独特路径;二是区分文化与文明,调整为“文化主体性”;三是厘清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关系,涵盖优秀传统文化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强调需增强整体递进关系和理论深度,确保系统性。

最后,首席专家江畅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回应与总结:他表示课题组将会认真学习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徐勇教授提出的“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为指导,优化提纲方案,尤其要明确第一、第五子课题的定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问题。他强调课题承载国家需求与责任,勉励团队认真修改,产出有价值成果,不负专家期望。

专家评议组一致认为:本课题选题契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开阔,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安排合理,具备较强的理论创新潜力与实践指导意义。各子课题设计紧扣主题,具有关联性与系统性,课题组具备完成本项目的坚实基础与执行能力。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