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政治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比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暨第十五届比较政治学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60余位学者参加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党委书记郑宁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李鸿飞副校长、天津师范大学佟德志副校长、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徐勇教授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之前,李鸿飞副校长为正式加盟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的李路曲教授颁发“桂岳卓越教授”聘书。李路曲教授充分肯定了研究院作为政治学学科重镇与研究基地所具备的深厚学术底蕴,表达了对加入研究团队的荣幸之情,并对研究院给予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聘任仪式结束后,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鸿飞,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陈军亚作开幕致辞。
李鸿飞副校长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对各位来宾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悠久,政治学科基础深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比较政治学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凸显。本次论坛以“比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探讨学科前沿、方法创新与实践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注入活力。最后,他预祝论坛圆满成功,期待专家学者深度对话,共绘比较政治学研究的美好蓝图。
佟德志副校长向与会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对徐勇教授在政治学等领域的开拓贡献致以敬意。他回顾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成就,强调了比较政治学对中国作为政治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必要性。他指出,比较政治学论坛为政治学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使大家得以共同检视学科前沿动态,探索方法论创新。他希望比较政治学能够在今后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呼吁加强比较政治学研究以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陈军亚院长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同时对李路曲教授的加盟表示欢迎。她指出,比较政治学是一门既具有高冷气质又具有现实温度的学科,它自身既生产理论,又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资源。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对比较政治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与学术任务。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致力于将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基层政治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自主的基层政治发展道路,同时为世界知识体系作出中国贡献。
主旨发言一
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郭定平教授主持第一场主旨发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谭君久教授阐述了我国增设“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政策动因,指出其作为交叉学科,推动了国别政治研究与跨国比较方法的深度融合。他强调,政治学者参与区域国别学研究,可促进比较政治学的学科扩容与范式革新。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常士訚教授分析了后发展国家国族建构的基础要素和民主机制的多样化功能,探讨了民主机制在国族建构中的嵌入路径、时空展开及嵌入断裂点,指出国家力量的介入和认同心理的培育对于促进后发展国家民主与国族建构的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长东教授分析了“项目制”和“运动式治理”对西方“碎片化权威主义”理论框架的修正功能。他指出,这两种治理机制不仅揭示了当代中国官僚体系运行的特殊逻辑,还丰富和发展了比较视野下的一般官僚制理论。
主旨发言二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长东教授主持第二场主旨发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郭定平教授指出了区域政治研究与比较政治学在良性互动中产生的创造性紧张关系,聚焦东亚政治研究的核心议题,探讨了区域研究与学科理论互动、政治性与学术性统一、中外知识互鉴等化解紧张关系的方法论体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正绪教授阐述了比较政治与区域国别政治之间的关系,聚焦比较政治中的“理论”,总结出理论生成和理论检验两种研究模式以及区域国别导向的比较政治研究应遵循的两种研究路径,着重强调了对现有理论的运用与修正。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张大维教授探讨了比较政治学的学科界定、国际发展经验与中国现状,强调当前比较政治学学科的发展不仅要借鉴国际前沿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国情与学科需求,构建中国自主的比较政治学学科和知识体系。
分会场研讨环节设有四个分会场,围绕比较政治学的八项热点议题开展研讨交流。
第一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上半场的议题为“比较政治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主持人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郭定平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颜俊副教授指出用传统密尔式比较方法评估可信性需融合跨案例推断与案例内解释,以形成兼顾因果辨识与机制深度的新研究范式。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苏颖副教授通过对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比较,探讨了现代民主政治传播模式的适应性变迁及营销式政治传播兴起的动因。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李立副教授通过对帝制中国(1840-1865年)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国家的注意力倾斜是应对分裂政权挑战和重塑统治能力的重要机制。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王海洋基于对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的比较,解析了国家自主性与东南亚现代政治秩序在正当性、制度性和有效性三个维度的动态关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栗潇远以土耳其为例展开纵向比较,探究了美国常规武器转让政策影响“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汲取能力的内在因果机制。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奕杰基于波罗的海三国之间的比较,阐述了在认知结构与制度环境的互构机制下数字治理转型的政治逻辑。
第一分会场下半场的议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主持人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颜俊副教授。布莱顿大学社会学系王苍龙副教授批判性分析了当前关于儒家传统与现代公民身份的研究路径与实践趋势,提出“动态而批判的儒家公民身份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肖盼晴副教授以日本市民馆为例,阐述了文化设施在构建社区认同中的作用机制。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毛春合副教授阐述了新加坡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基本形态及其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镜鉴意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宗健基于非洲四国的比较,阐述了语言政策对国家信息能力构建的影响。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仲新宇通过比较新加坡和韩国的数字治理实践,解释了技术合法性在集中治理模式和分散治理模式下的建构路径及其差异。
第二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上半场的议题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主持人为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那传林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祁玲玲教授基于21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样本分析,探讨了代西方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挑战及未来韧性。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古洪能教授提出并论证了“比较政治学就是政体研究”这一观点。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王淼副研究员通过数据与案例分析,阐述了经济政策迫害与难民强迫迁移的互动机制。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梁倩玉比较了菲律宾和泰国应对相似外部威胁时所形成的差异化外交策略。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焦磊基于四个案例的比较分析,阐述了政府能力、租金收入对武装反对派战后转型结果的影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费君箫通过比较两个鲜卑族部落的国家化实践,阐述了制度选择逻辑对国家化成败的影响。
第二分会场下半场的议题为“比较政党政治”,主持人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祁玲玲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那传林教授考察“统一俄罗斯”党的保守主义纲领及政治实践,探讨该政党意识形态的演化过程。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邯结合阶级理论与ESS的选民数据阐述了经济、文化与制度等多种因素对民粹政党兴起的影响。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赫婧如比较了欧洲政党青年组织与中国共青团在组织属性、政党与青年组织关系及青年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异同。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晋龙阐述了葡萄牙政党制度从温和多党制走向极化多党制历经的四个时期及其变迁原因。
第三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上半场的议题为“区域国别比较研究”,主持人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卢正涛剖析了人民行动党如何通过政党体制调整与制度改革,支撑新加坡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独特路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刚副教授针对2013年以来荷兰、比利时等六国君主退位现象,探讨了其共性个性原因及六国君主退位产生的政治影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博以嵌入式比较研究法,揭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运用两种范式动员选民挑战传统民主并重塑新民主形态的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李辛通过尹锡悦政府“戒严风波”案例,深入分析了韩国总统制中隐藏的制度不确定性逻辑。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沈欣探讨了也门部落嵌入国家正式结构的机制及其对国家制度的影响,揭示了弱国家与弱社会并存的关系。
第三分会场下半场的议题为“国家建构的理论和实践”,主持人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冀慧珍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杨友孙教授比较了不同国家对海外侨胞民族认同的策略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吕文增基于国家-民族构建模式,分析了印度国家整合中的分离主义挑战,强调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水胜探讨了16至19世纪西欧“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及其民族国家雏形的塑造过程。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博基于老挝案例,探讨了地方分权与经济特区政策在后发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与局限。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崔婧用政治合法性动态周期模型剖析了国家应然与实然维度张力驱动合法性变化的过程。
第四分会场
第四分会场上半场的议题为“政治思潮与秩序变革”,主持人为布莱顿大学社会学系王苍龙副教授。宁波大学法学院操家齐教授追溯中西自由观念历史源头,并分析两者间的差异。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朱炳坤分析了欧洲部分国家已定居移民群体在激进右翼政治议题上展现出的复杂态度及其背后的政治动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郭锐分析了欧洲右翼民粹政党执政中通过策略性摇摆平衡多重执政张力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同济大学牛霞飞分析了美国“政治正确”思潮与新左翼理论、社会运动及民主党的互动关系。北京大学庞钰研究了非洲多国选举中的族群动员策略,揭示其如何推动民粹主义兴起并影响民主转型。
第四分会场下半场的议题为“政治发展研究”,主持人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正绪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黄杰副教授分析了失败国家的类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汤峰探讨了东盟国家政党影响对外经济合作自主性的表现及原因。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褚冠华分析了日本自民党在保守主义制度化进程中的双重逻辑与自限困境。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佳佳剖析了墨西哥乡村剧场兴衰过程中国家权力与民众权利的互动关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阳春妃分析了当代西欧政党政治的适应性转型表现、挑战及发展趋向。
分论坛研讨结束后,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卢正涛教授主持总结,刘颜俊副教授、那传林教授、刘伟教授、王正绪教授分别代表各论坛做了交流汇报。闭幕式上,李路曲教授衷心感谢主办方、与会学者及会务工作人员的支持与贡献,并对下一届论坛表示期待。他呼吁加强比较政治学与区域国别学的交流,保持学科独立性,以开放性议题激发学术创新,推动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