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下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研究”开题研讨会在海南琼海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华文摘》杂志社、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和相关学者共2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黄振华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首先介绍了教育部重大专项“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整体情况。他指出,重大专项项目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旨在从指导思想、学科调研、理论支撑、实践基础、传统文化、方法论和国际政治研究等方面,深入研究和系统推进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陈军亚教授介绍了本次开题研讨的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研究”的课题设计方案。她指出,该项目作为重大专项下设的第四个重大项目,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原则,立足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历程,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形态、基本经验、理论命题和知识成果为研究主线,系统梳理、提炼、总结、构建具有自主性的知识框架。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陈立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姜修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特任副教授杜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黄振华分别就“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主题和理论命题(1949-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实践主题和理论命题(1978-201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主题和理论命题(2012年至今)”“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动力机制和核心框架”四个子课题的研究问题、主要内容、研究设计和预期成果等作汇报。




在评议环节,八位特邀评审专家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并逐一对课题作评议。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认为,课题研究的建构出发点是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问题,需要从人民民主、国家治理等领域入手,着重把握1949年以来实践的总主题和主线,在课题论证过程中做到合情合理、有根有据。同时,课题研究要关注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经济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关系、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人民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等方面深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时和兴教授分别对四个子课题做出点评,并提出要牢牢抓住关键,重视重要决议等政治实践层面的总结。他还指出,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简单对照西方已有的成果,要超越国外学者的认知。《新华文摘》杂志社高级编辑胡元梓教授认为,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不能忽视政治价值的构建,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形成、发展和治理为脉络,在国家形态之外关注政治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郎友兴教授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建立一个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要处理好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与西方政治学之间的关系、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任勇教授指出,要把握中国政治实践中的变与不变,重视重要文献中的重要命题,用标识性概念将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中的梁柱与政治实践相桥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马雪松教授通过解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四个关键词,提出三点优化途径:深化实践场域的知识萃取和理论抽象、实践方法范式的时代创新、推进知识资源的创造性整合和系统性转化。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冬娅教授指出,实证研究不能和应然研究相分离,要明确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对话点。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乾友教授重点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时序和体系化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教授对各位专家所提的建设性意见表达了衷心感谢。他指出,课题研究本着“一条主线、四个导向”的研究思路,即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为主线,一是以实践为导向,遵从实践产生经验、经验产生知识的逻辑;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强调问题来源于中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实践发展、产生自主的知识;三是坚持目标导向,从历史维度和关系维度理解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四是坚持政治导向,将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