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丨新一轮深度调查打响“前哨战”:东南东北村庄试调查经验交流会顺利召开

本网讯(林圣蒙/文 刘倩倩/图)2018512日晚,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新版中国农村调查之东南、东北村庄试调查经验交流会在科学会堂301会议室召开。徐勇教授、邓大才教授与即将参加本轮调查的老师、硕博士生一同参加了会议。交流会由邓大才教授主持。

交流会伊始,陈军亚教授就东南东北村庄试调查的成果、收获以及当前的疑惑等作了总体汇报。陈军亚教授表示,此次试调查取得了理想的成果,期间得到了相关省市地方志办等部门的欢迎和支持,接洽顺利,为调查合作达成共识,为接下来大规模的正式调查铺平了道路。基于试调查,陈军亚教授将东南工商型村庄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农-工商型”村庄的村民以从事桑蚕业和竹棉业等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二是“农 工商型”村庄的村民在务农的同时通过外出务工、经商或者从事渔业、手工业等补贴家用;三是“农-商型”村庄的村民以花果苗木等经济作物和商品粮贸易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四是“农 商型”村庄则以农业和“不在村”商业经营为主,而对于东北移民型村庄,陈军亚教授提出应格外注意这一区域村庄在时间、空间、职业三个方面的层次性,只有把握好这三个层次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挖掘东北移民型村庄的历史底色。

随后,共同参与试调查的白利友老师、博士研究生王琦、硕士研究生朱露、石健、王墨竹一一分享了自己的调研心得和体会。白利友老师谈到,东北之行让自己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高度称赞了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扎实的调研工作,认为这能够从田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学术养分,同时也走出了“学术的群众路线”。博士研究生王琦和硕士研究生朱露都谈到此次试调查让自己改变了对东南东北村庄的一般印象,在选择调研村庄时一定要紧紧把握东南村庄特殊而丰富的经济形态和东北村庄“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硕士研究生石健、王墨竹则强调了在选村之前要通过各个渠道搜寻好资料,帮助自己尽快找到理想型村庄。紧接着,调研员们依次简要介绍了下村前的准备工作进展和具体的调研安排。

听取总体汇报后,徐勇教授对各位调研员在试调查过程中的收获和疑惑作了总体的点评和回应,并对东南东北村庄调查的重点做了新的阐释。徐勇教授指出,东南地区村庄在选点时应牢牢把握“农业底色,工商特色”这一经济形态,紧扣农业文明向工商商业文明发展这一社会历史进程。同时,在东南地区选村、调研的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之所以选择具有工商特色的村庄,是为了能够与现有的三种学术观点对话,第一种观点是东方帝国停滞论,认为东方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因循自然因而循环停滞,要想打破这一循环唯有借助外力,第二种观点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中国社会内部具有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第三种观点是《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指出的早在18世纪中国的江南一带就已经发展出了可以媲英美的繁盛的工商业文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对于东北地区选点,徐勇教授强调要突出“闯关东”的“闯”字,这个字代表了中国农民的开拓精神,有别于以往对农民“安土重迁”的固有印象,也表明历史上农民的流动迁徙一直存在,在开展东北村庄调研时应当找到村庄发展的原点,深入挖掘东北移民型村庄的特质。最后,徐勇教授叮嘱所有调研员在开展田野调查时牢记“安全第一”,保护好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

邓大才教授作总结发言并安排调研工作。他对东南东北区域理想型村庄进行了简要的“画像”,一个理想型村庄应当具备区域的典型性,形态的丰富性和单元的完整性。鼓励参与调查的师生尽可能多地收集地方现存文献,既为自己的调查打下基础,又能够通过电子化等方式有效保存和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史料。在进度安排上,他要求所有调研员根据时间分时段陆续下村,并再次叮嘱参与调研的师生注意安全,在此基础上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据悉,东南区域村庄试调查由陈军亚教授牵头,同行的有博士研究生王琦,硕士研究生王墨竹,调研组在415日至422日这一时间段内重点走访了江苏、浙江两省,其中江苏省调查了苏州市下辖的6个乡镇、8个村庄,浙江省重点调查了嘉兴市下辖的两个村庄,累计访谈15位以上超过80岁的高龄老人,行程达一千余公里。东北区域村庄试调查同样由陈军亚教授带队,来我院访学的白利友老师、硕士研究生朱露、石健随行,在52日至59日为期一周的时间内,一行人走访了东北三省8个地级市,其中黑龙江省5个,吉林省和辽宁省各3个,共计11个村庄,每个村庄至少访问2位老人以上,访谈老人的总数量超过20个。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